什么病补硒好(湖北硒与人体健康研究)

硒宝 10-24 10:07 4次浏览

什么病补硒好(湖北硒与人体健康研究)-硒宝网

湖北硒与人体研究院(企业供图)

近五年来,恩施州中心医院湖北硒与人体研究院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项、省部级课题31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富硒资源创新研究及产业应用》项目荣获2024年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恩施州中心医院,武陵山地区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医疗技术水平和综合实力最强的医疗服务中心,医疗服务辐射半径覆盖毗邻的湖南、重庆、贵州等周边地区。这里的每一天,医护人员都忙碌着为近万名患者诊疗。

但很多人不知道,在该院还有一个看上去“不那么忙”的地方——面积达4000平米的湖北硒与人体健康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就坐落于该院的金龙院区。在这里,医生“秒变”科研人员,依托全省领先的分子生物实验、硒元素检测、中药研究、病理分析、SPF级动物实验和生物标本库等多个科研平台,潜心研发。

2015年,恩施州委提出打造千亿硒产业。恩施州中心医院迅速落实成立研究院,并经湖北省编办批准挂牌成立湖北硒与人体健康研究院,即恩施州首个医学研究机构。该院党委、院部聚焦科研,调集精兵强将,搭建科研平台,全力支持研究院利用自身资源,系统研究“硒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服务地方产业发展。

十年磨一剑。在恩施州中心医院数百名包括博士、硕士在内的高层次医学人才的不懈努力下,一组组分析数据、一篇篇论文报道从硒与人体健康研究院“飞”出。正如硒的另一个名称——“生命的火种”,终将揭示出的一个个科学奥秘转化成一款款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健康载体——硒产品。

专利转化从书架成果走向货架

2023年6月14日,这一天对恩施州的硒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院与恩施极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举行签约仪式,将发明专利“硒蛹虫草水提物的应用”成功转让,实现了恩施州中心医院科研专利成果转化“零”的突破。

“这次签约,标志着我们的科研成果第一次顺利地从书架走向了货架。”湖北硒与人体健康研究院办公室主任黄楚鹰博士对此记忆犹新。这是研究院的首个转化项目,为后续的产学研用合作更是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将医学研究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并非易事。这份坚持并非朝夕之功,而是数代恩医人薪火相传的结果。

“几十年来,我们医院一直致力于硒的探索研究。”恩施州中心医院副院长张自雄,同时也是湖北硒与人体健康研究院建设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他说早在上世纪80年代,时任口腔科主任刘贻庆等前辈便参与了国家“七五”攻关项目“人体硒最高安全摄入量调查”,相关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也是恩施地区医学专家参与的首个国家级科研项目。进入新世纪,2009年时任院长李拓教授带领的眼科团队,更将恩施高硒地区白内障患病率的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著名期刊封面,这是恩施州内学者首次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刊物发表的硒与人体健康研究成果,也向全世界首次公布了恩施富硒地区的眼病患者与硒的相关性研究,并得出了一系列很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可以说,一代代恩医人将对硒与人体健康的研究作为毕生追求,行而不缀。

正是这份长达数十年的深厚积淀,为研究院的厚积薄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让这首次成果转化的“零突破”显得尤为珍贵。

“我们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促进恩施硒产业从低附加值的富硒食品,向高附加值的保健品、药品转化,更好的服务群众、服务患者。”张自雄指着桌上一张张研究报告表示。

正是基于这样的初心,硒与人体健康研究院的科研人员们甘坐冷板凳,将一个个科研设想,通过无数次的实验,变成一行行严谨的数据和一篇篇高质量的论文,最终凝结成具有市场潜力的专利技术。

“硒蛹虫草水提物的应用”专利的成功转化,犹如一声发令枪,正式开启了硒与人体健康研究院科技成果转化的新征程。

破译“聚硒”密码夯实“芯”基础

要想让产业之树的树冠常绿常新,树根就必须扎得更深更远。对于硒产业而言,基础研究就是那深扎的“树根”。

黄楚鹰便是这群“深耕者”中的杰出代表。2018年,研究院与世界顶尖医科大学——瑞典卡洛琳斯卡医学院阿诺实验室达成合作协议,开启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新篇章。他作为访问学者前往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研修。

“瑞士是最开始研究硒的国家,通过学习也让我们在科研中更具国际视野。”黄楚鹰翱翔在世界领先的科研技术中,如饥似渴,常常是实验室里来得最早、走得最晚的人。一年后,他掌握了前沿的基因敲除技术,带着丰硕的实验成果和宝贵的原始资料回国。

回国后,他带领科研团队,将目光锁定在恩施特有的一种超级聚硒植物——恩施碎米荠上。历时3年,成功构建了高质量参考基因组,通过多组学分析,系统揭示了其富集和耐受硒的分子机制。这一重大突破性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Cell Discovery》上,影响因子高达38分,首次从基因层面破译了这种神奇植物的“聚硒”密码,为后续的深度开发利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无独有偶,今年8月,黄楚鹰科研团队主持的又一项科研项目——“关于硒纳米颗粒(SeNPs)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突破性研究”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Advanced Healthcare Materials上,其合成的硒纳米颗粒的电镜图像,恰似土家族传统手工织锦西兰卡普的标志性纹样荣登封面。

“只有将基础研究做扎实,我们才能真正知道如何科学、高效地利用好恩施宝贵的硒资源。”黄楚鹰说。如今,堇叶碎米荠已作为原料,被多家企业用来生产硒蛋白、硒肽饮品,受到市场广泛欢迎。

研究院还积极与国内科研院所合作,加快研发进度。

联合浙江省湘湖实验室、武汉大学等顶尖机构,在恩施地区开展了一项大规模的“硒队列”研究。这项已持续3年、纳入上千例样本的研究发现,硒与土壤中的重金属镉存在显著的拮抗作用。这一重要结论,不仅为“科学补硒”提供了关键的流行病学证据,更有力地证实了恩施富硒农产品的安全性,为当地特色农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科学背书。

与湖北民族大学及武汉轻工业大学联合申报“硒资源研究和生物应用”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并于2024年获批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已有3名博士后顺利入驻。今年,首位入驻的博士后周长宇荣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 77 批面上资助,这也是该院以科研凝聚人才、推进发展的又一显著成效。

与湖北生物医药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联合申报的院内中药制剂与新药转化湖北省重点实验室获省重点实验室认定,成为州直单位牵头创建的首家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近五年来,研究院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5项、省部级课题31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富硒资源创新研究及产业应用》项目荣获2024年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这些基础研究的“星星之火”,正汇聚成点亮恩施硒产业未来的“燎原”之势。

院企合作打造“硒+”产品矩阵

如果说基础研究是“树根”,那么应用转化就是连接树根与树冠的“树干”。研究院深谙此道,积极探索“产学研用”合作新模式,让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双向奔赴”。

“以前用过很多牙膏,刷牙出血是常事,没想到试用这款牙膏后,真的没血沫子了!”恩施市民李女士惊喜地发现。她口中的这款神奇牙膏,正是研究院口腔诊疗中心与恩施州魅力硒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的富硒小麦草牙膏。

针对恩施州局部地区牙周病高发情况,恩施州中心医院口腔诊疗中心主任杨再波带领团队,巧妙地将具有抗炎、抗氧化作用的“硒”与古籍记载可治口腔溃疡的“小麦草”相结合。

经过三年的研发和严格的随机、对照、双盲临床试验,最终证实该牙膏在控制牙菌斑、减轻牙龈炎方面效果明显。相关论文发表在国内权威期刊《口腔医学研究》上,为产品的市场推广提供了强有力的学术背书。

“有了严谨的科研结果,我们推广产品的底气更足了!”恩施州魅力硒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兴奋地表示。目前,这款牙膏已更新到第三代,正在全面推向市场,后续的系列漱口水等产品也已纳入开发计划。

从一款牙膏的诞生,可以窥见研究院成果转化的广阔前景。以该院院长、全州泌尿外科学科带头人陈洪波,党委副书记、全州康复医学科学科带头人吴波,副院长、全州角膜眼表疾病学科宋秀胜,张自雄等具有区域专业影响力的专家,连同6个PI团队正推动一个“硒+”健康产品矩阵初步形成。

——与金赛药业合作,开发用于减轻肿瘤放化疗副作用的功能性食品,填补市场空白。

——与远大集团合作,开发中药制剂“头痛宁胶囊”。目前已在恩施州中心医院、武汉协和医院,湖北省中医院等单位开展多中心临床试验

——与人福医药集团合作,基于国家发明专利,研发全球首个治疗化疗所致周围神经病变的创新中药。

——与上海曜源生物联合,开发预防非酒精性脂肪肝炎的小核酸药物。

——与长春金赛药业合作,联合开展硒相关项目的科研攻关,解决硒产业发展中的关键科学和技术瓶颈问题。

从日化用品到功能食品,再到创新药物,湖北硒与人体健康研究院正在一次次厚积薄发中,不断拓宽硒产业的边界,推动“世界硒都”迈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