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硒类的药物(硒缺乏对健康的影响)
最近,老张在社区医院体检,医生悄悄问他:“你平时吃含硒的食物吗?现在不少人都缺硒,特别是你这个年纪的。”老张一头雾水:“硒?那是啥?”
这个陌生却关键的微量元素,正悄悄影响着许多中老年人的健康。有人说它能抗癌,也有人说它对心血管疾病有保护作用。但真相到底如何?中老年人到底要不要补硒?怎么补才科学?
今天我们就来把这个“硒”讲明白。
硒到底是个啥?
硒(Selenium),是一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在身体中虽然含量非常低,但作用却不可小觑。
它是多种抗氧化酶(如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清除体内的自由基,维持细胞的正常功能。简单来说,硒就像身体里的“防锈剂”,能延缓细胞老化,降低慢性病风险。
国家卫健委推荐的成年人日摄入硒量为50—60微克,但遗憾的是,很多人尤其是中老年人,远远达不到这个标准。
缺硒,会带来什么麻烦?
你可能没听说过“硒缺乏症”,但它带来的问题,可能每天都在你身边悄悄发生。
1. 免疫力下降
硒能增强免疫细胞的活性,缺乏会让你更容易感冒、感染,甚至增加患某些病毒性疾病的风险。
2. 心血管问题
研究发现,硒水平低的人更容易患上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甚至心肌梗死。硒能减少血管内的氧化应激反应,保护内皮功能。
3. 癌症风险上升
硒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曾指出,我国某些低硒地区的癌症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尤其是肝癌、胃癌。
4. 甲状腺功能紊乱
硒是甲状腺激素合成的关键元素之一,长期缺乏可能导致甲状腺炎或甲减,尤其在女性中更为常见。
所以,缺硒并不是“小事”,它和中老年人最关心的几大健康问题密切相关。
补硒,真的能抗癌、护心脏吗?
这个问题,不能一刀切。但科学研究确实给出了一些清晰的线索。
一项发表于《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的荟萃分析显示,适量补硒可降低某些癌症(如前列腺癌、肝癌)风险,尤其在本身缺硒的人群中更明显。
我国著名的“克山病”研究也表明,补硒能显著降低由缺硒引发的心肌病发病率。在长达数十年的随访中,补硒地区的患病率下降了90%以上。
不过,专家也提醒:硒不是万能药,过量反而有害! 长期摄入过量硒(>400微克/天)可能导致硒中毒,出现脱发、指甲脆裂、神经异常等问题。
所以,补硒要科学,不能盲目。
中老年人该怎么补硒才靠谱?
不是看到“补硒有益”就一股脑儿吃保健品。正确补硒,这几点你得记住:
1. 食补优先
最安全、最天然的补硒方式,还是从食物中获得。我国营养学会推荐以下含硒丰富的食物:
富硒食物:巴西坚果(硒含量极高)、动物肝脏、海产品(如虾、贝类)、蛋类。
谷物类:麦胚、糙米、黑芝麻等。
富硒大米、富硒鸡蛋:一些地区推出了富硒农产品,选择正规渠道购买即可。
2. 了解自己是否缺硒
身体是否缺硒,不是靠感觉判断,建议通过血清硒检测(可在三甲医院体检中心进行)了解自身硒水平。
3. 不乱吃保健品
如果确实缺硒且饮食改善效果有限,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有国家批文的硒补充剂,如有机硒酵母片,但要控制剂量。
4. 特殊人群更要关注
老年人、吸烟者、慢性疾病患者(如糖尿病、肝病)、长期素食者,更容易缺硒,应定期体检并关注饮食结构。
为什么中国人更容易缺硒?
你可能听说过“地贫”,但不知道“地贫”还有“矿物质版”——“低硒带”。
我国从东北到西南,有一条长达1500公里的“低硒地带”,土壤中硒含量低,导致农作物也硒含量偏低。生活在这些地区的人,即使饮食均衡,也容易出现“隐性缺硒”。
所以,不是不吃肉就缺硒,而是你吃的东西里本身就没多少硒。
结语:补硒不难,科学最关键
中老年人补硒,是一件值得重视但不需要恐慌的事。只要掌握好方式——吃得对、查得准、补得稳,就能在不知不觉中为自己的身体筑起一道“防火墙”。
硒虽然“微小”,但一点不“微不足道”。它可能不会让你立刻感受到神奇变化,但却在日复一日中默默守护你的心脏、免疫系统和细胞健康。
别等到身体出问题才想起补硒,趁现在,科学补一点,健康多一点。
参考资料: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13版)》
《硒与人类健康》. 中华医学会营养分会. 2020
雷曼,M.P.(2012). 硒与人类健康. 《柳叶刀》,379(9822),1256-1268。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低硒带地理分布与健康关系研究》. 2019
继续阅读
- 暂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