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推荐补硒(恩施硒产业发展)

硒宝 07-31 10:07 12次浏览

遇硒相随五十年,与硒相伴三十春。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杨光圻教授来恩施开展“卫生部七五攻关项目—硒的最大安全摄入量研究”时,我就参与下乡调查、采样和样品前处理工作。此后又参与沐抚大庙、高台硒矿泉水的监测工作。

1998年我在中国女医师协会(北京)从事弓形虫病项目的研究,在办公室楼下的超市里见到有辽宁(缺硒区)生产的富硒大米,想到恩施是高硒地区,应该开发富硒产品进入大城市的市场。于是就给当时市委主要领导写信提出了建议,市委领导作了批示并派人到北京进行考察,从此与硒结下不解之缘。

2000年,我在《湖北社会科学杂志》(2000(6);41)发表了“微量元素硒与恩施硒资源”的文章,这是第一篇关于恩施硒的科普文章。

在借调市政府硒资源开发办公室工作之前,我已经从事微生物和寄生虫病研究15年。是中国微生物学会永久会员、中国寄生虫病学会和中国预防医学会会员、湖北省卫生检验学会和寄生虫病学会理事、恩施州医学检验学会副理事长。全球首报哥丁根血清型沙门氏菌、分离到我国第2株人源性弓形虫虫株、发现我国第13例弓形虫病人,4个临床型为国内首报。首次在恩施举办全国弓形虫病研究学术交流大会和临床弓形虫病学习班,主持或参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州重点项目7项。在湖北科技出版社出版《弓形虫病诊断学》专著1部,在《中华医学杂志》等10多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著、综述、病例报告等50多篇,在《健康报》等报刊上发表科普文章20多篇,获得省部级和地厅级科技进步奖7项。先后被州、市党委和政府授予“优秀科技工作者”、“十佳人才”、“科技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1992年7月1日,“恩施生物硒资源开发利用项目鉴定会”召开,我参与了会议的筹备及资料整理工作,会议期间访问了著名营养学专家于若木同志,亲耳聆听于老对恩施开发硒资源的指导;还分别访问了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员顾景范教授和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研究员、恩施硒资源发现者杨光圻教授,两位专家还欣然为我题词,寄予很高的期望。

美国推荐补硒(恩施硒产业发展)-硒宝网

7月3日,“恩施硒资源开发监督检测中心”正式成立,于若木、顾景范、杨光圻分别在市政府文件上题词祝贺,该中心挂靠在市卫生防疫站,并于年底通过省计量认证。我当时担任检验科主任,负责硒的检测和质量管理工作。

1993年6月我与市标准局凌文盛一起编制了恩施州第一个富硒食品标准《富硒食品含硒量标准,(Q/EFZ-01-93)》,由恩施市标准局在《鄂西报》(1993年7月1日第4版)公布实施。 9月,“硒在生物学与医学中的应用与进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山东济南举行,市政府派我以硒办副主任和副主任医师身份参加会议,并介绍恩施硒资源开发情况,回来后写了会议纪要,并向市硒资源开发领导小组会议作了专题汇报。

2003年1月我被正式借调到市硒资源开发办公室及市硒资源研究开发检测中心工作。

当时硒资源开发所面临的局面比较艰难,一是国家有硒限量标准,硒被当作食品污染物进行监管;二是恩施地方性硒中毒的阴影尚在,人们谈硒色变,对硒认识程度不一,直到现在还有人一提起开发硒资源,就说“硒多了要中毒”,一句话给予否定,完全不了解什么硒可能中毒,多大剂量才会中毒。因此,没有人敢担当开发硒资源可能带来的后果;三是硒资源开发正处在低潮期,90年代初一哄而上,硒产品良莠不齐的产品带来的阵痛让人们望而却步。

当时市硒资源研究开发检测中心一无所有,借用已断水断电闲置9年的市土肥站试验室,重新启动检测工作,当年就检测样品340多份,基本查清全市主要农作物的含硒量情况。并相继开展了大豆硒蛋白、大蒜硒多糖的提取和富硒叶面肥及大米标准化富硒技术的研究。

为了改变当时的被动局面,自2004年起每年都组织有关硒的学术研讨交流活动,请大学院校的专家教授讲授有关硒的知识和开发利用前景,主办《恩施硒讯》简报,主送市委、政府领导和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并适时开展各种科普活动。

美国推荐补硒(恩施硒产业发展)-硒宝网

同年3月市里安排我到一家企业兼职,从事大豆硒蛋白开发研究,经过多次试验,成功应用“混合蛋白酶酶解技术”,使酶解过程温和,以减少硒的损失,所制备的大豆硒蛋白含有氨基酸、多肽及小分子蛋白的复合物,天然有机硒保存率由传统工艺的35%提高到85%,可使硒蛋白奶片有机硒含量达到18微克/克以上,提高了产品的吸收率和营养价值。该项目于2005年4月18日在北京召开鉴定会,16位国内营养学等相关学科顶级专家出席鉴定会。在于若木同志的关怀下,大豆硒蛋白排铅产品不仅获得“科技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的资助,也获得卫生部“国食健字”批准文号(国食健字G20050861),为恩施州硒产品第一个“食健字”保健食品。

2004年初我与市科协副主席吴修文等发起成立了“湖北省硒资源开利用促进会”,这是湖北省唯一挂靠在武汉市以外县市级单位的省级民间社团组织。促进会在省民政厅注册,主管单位是省农业厅。聘请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徐辉碧教授担任名誉理事长、博士生导师黄开勋教授担任理事长,刘宗烈、胡其龙、向心炯、吴承亚和我担任副理事长。

2008年10月18日,发起并组织召开“中国硒资源开发利用研讨会”,这是恩施首次举办全国性硒研究的大型学术会议,国内十多个省的各学科专家、学者共250多人出席会议。

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去芭蕉乡灯笼坝村参观富硒茶基地时,我陪同华中科技大学黄开勋教授在一个车上,黄教授谈起第十四届国际人与动物微量元素大会(The 14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Trace Elements of Man and Animals,TEMA14)将在俄罗斯或中国举行,初步计划在武汉往返重庆的游船上召开,由华中科技大学主办。我敏锐感觉到对恩施是一次机会,便立即提出希望黄教授提议在恩施召开,由恩施市政府承办,并得到市委、市政府领导支持。在TEMA委员、美国康乃尔大学雷新根教授的大力支持下,TEMA14最终确定在恩施召开。

在与中科院地理资源研究所谭见安、雒昆利等专家长期合作的基础上,经中国科学院批准,地理资源所与恩施市政府正式建立“院地合作”关系。12月22日,地理资源所副所长葛全胜与恩施市政府领导共同签署了《关于联合成立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恩施硒资开发研究中心的合作协议》,并组成了领导班子,建立了学术委员会,我是学术委员会委员成员之一。

2010年6月24日,市政府召开专门会议研究TEMA14的筹备工作,在讨论恩施市如何利用这次会议加大对外宣传时,我提出了请TEMA授予恩施“世界硒都”荣誉称号的建议,当即得到市委副书记、市硒资源开发领导小组组长李国庆同志的肯定,认为这将是承办这次会议最大的收获,并交由我负责联系落实。

美国推荐补硒(恩施硒产业发展)-硒宝网

8月9日至12日,国际人与动物微量元素学会的主席、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营养系主任玛丽.艾伯(Mary R.L’Abbe)教授一行5人,来恩施市进行实地考察,并与市政府签定了承办TEMA14大会的协议书,成立TEMA14大会组织委员会和执行委员会,我担任执行委员会委员,负责大会执委会的联络工作。

在授牌仪式上只授了荣誉匾牌,没有颁发荣誉证书,会后我立即建议要颁发证书才更具价值,因为匾牌可以仿制,而证书是唯一的,于是在第二天又补发了由Mary R.L’Abbe和雷新根教授共同签名的荣誉证书,匾牌和证书现存于恩施州博物馆。如今“世界硒都”已成为恩施最大的名片和金字招牌。

2003年~2004年期间,在招商引资中拿不出权威性的资料,面对质疑常处于尴尬,客商不相信打印材料上的介绍文字,也不知道硒为何物,甚至于认为是在炒作概念。于是,我想到要正式出版权威资料,随即开始收集文献,于2005年在大中华文化出版社出版了《生命元素硒—兼谈恩施硒资源》,该书由于若木同志和徐辉碧教授分别作序,周国泰院士和黄开勋教授主审,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何鲁丽为该书题词:“开发硒资源,造福群众”。该书的出版让读者对硒的营养和防病功能有了一定的的认识。

由于该书只是“兼谈恩施硒资源”,介绍恩施硒资源的内容还不全面,为了系统介绍恩施硒资源,我又收集国内各界专家研究恩施硒的成果,进行分类整理,结集成《世界硒都-恩施硒资源研究概述》,2012年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由清华大学副秘书长、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康飞宇教授作序,9月20日,首发和赠书仪式在恩施市举行,康飞宇院长亲自向恩施市赠书。该书把专家们发表在专业学术期刊上研究论文的主要内容,用浅显通俗的语言和表格式的形式,进行数据归纳和对比,让人们一看就明白恩施硒资源的真实性及其地位和价值,对恩施硒资源开发再次进入高潮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之后,我又陆续出版了硒科普小说《神秘硒都-渔塘坝的稀奇事》(湖南科技出版社,2017);《世界硒都-恩施硒资源开发的理论与实践》(人民科学出版社,2021);《世界硒都-话说补硒》(国际文化出版社,2022);长篇报告文学《野油菜也有春天》(中国食品报网等6家门户网同时发表,2022)和《在硒旺的田野上》(国际科学技术出版社,2024)。

国家卫生部于1991年颁布了《食品中硒限量卫生标准》(GB13105—91),该标准明确规定了食品中硒的最大允许限量值为0.3mg/kg,到2005年食品中污染物限量的国家标准(GB2762-2005)又继续收入。该标准限制了恩施硒资源的开发,按照当时的标准,恩施很多粮食、蔬菜都不能食用。我提议并起草了给国家卫生部《恩施市人民政府“关于取消GB2762-2005中硒限量标准的请示(恩市政文[2007]123号)”》,卫生部于2008年9月组织专家到恩施进行现场论证。2011年1月24日,卫生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审查通过,并决定废除GB2762中关于硒的限量标准,从此,恩施硒资源开发摘掉了“紧箍咒”,硒从此不再被视为食品污染物,并在2012年将硒纳入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营养添加剂(GB14880—2012)》。

美国推荐补硒(恩施硒产业发展)-硒宝网

2009年3月5日,市政府决定我兼任市硒资源开发办公室副主任。

2010年4月28日,全国政协副主席白立忱来恩施州考察,5月1日在武陵都宾馆,领导安排我向白副主席介绍了恩施硒资源的发现、研究和开发情况,白副主席听完介绍后指出:恩施硒资源开发不仅关系恩施州的经济发展,更是关系到全国人民健康的大事,应该成为省级战略和国家战略。

在硒办工作8年期间,先后多次参加州市领导带队的招商引资活动,并被评为“招商引资先进个人”。多年以来,结识了一大批国内硒研究专家,由此坚信硒的营养作用迟早会被广大人民群众所认识,硒产业一定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2011年后,在企业工作期间,开展了一系列应用研究。首次分离到超耐硒细菌(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12,29(3):4),从渔塘坝采集的土壤和杂草样本中分离出超耐硒微生物——枯草杆菌沙漠亚种(经华中农业大学DNA鉴定),该菌能将每毫升培养基中53000微克无机硒还原为红色单质硒,经清华大学鉴定为160~180nm生物纳米硒。一般细菌只能耐硒200微克左右,而这株枯草杆菌沙漠亚种的超耐硒能力目前为世界之最。

2012年,州政府决定在州质检所的基础上向国家质监总局申请建设“国家富硒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填补国内空白。因为我是长期从事硒资源开发,也是全州卫生检验专业唯一正高职称检验人员,有幸被抽调从事筹建工作,从编制项目、立项答辨、几次考核验收全程参与,并被聘为“特聘专家”。

2012~2014年,我又主持编制了《湖北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富有机硒食品含硒量要求,DB42/002—2014》,首次提出“富有机硒食品”概念。还在硒办工作时我就几次提出要编制省地方标准,但是意见不统一,直到退休后得到企业的支持,才启动省地标的编制工作。过程中省卫健委十分重视,多次派专家组到恩施实地调研,但在省标委评审过程中,意见也不一致,好在我事先做了大量资料准备,用权威数据回答了专家的质疑,最后终于通过评审,颁布实施。该标准的实施在国内产生一定影响,并受到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食品标准主管部门的肯定和全国各地的借鉴参考。

2004年以来,共出版6部专著,发表论文、综述和科普文章50多篇,硒知识科普讲座100多场,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3项,为企业申请国家、省、州科研项目7项,获得支持资金300多万元,开发硒产品50多个,编制硒产品企业标准20多项,多个富硒产品成为市场畅销产品,获得显著经济效益。

美国推荐补硒(恩施硒产业发展)-硒宝网

作为二、三、四届恩施州政协委员和五、六、七届恩施市政协常委,多次在州、市政协大会上提出有关硒资源开发的建议和提案。为州政协和市政协撰写10多件提案均被采纳。2020年提出编写《世界硒都-恩施硒资源开发利用纪实》文史资料的提案,市政协高度重视,立即组织专班编写。

近几年来,恩施从开发硒资源到发展硒产业再到进入与一、二、三产业融合的高质量发展阶段。恩施州委、州政府把发展硒产业作为打造湖北省特色产业增长极的重要措施,硒产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总结。在过去主编专著和编印专集的基础上,我又编辑了《有机硒的营养》和《硒与大健康论坛论文集》作为硒博会的资料发放。

2017年参加了《恩施州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硒资源保护与利用条例》的起草工作,作为该条例起草小组顾问,参加了现场调研、讨论、多次修订、评审活动,州八届人大二次会议于2018年1月8日通过,省人大第十三届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于2018年3月30日批准;2020年又参与了《恩施州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硒资源保护与利用条例实施细则》的起草工作。

国内外有些专家对“中国有72%的地区是低硒和缺硒区”的说法提出质疑,这关系到恩施硒资源开发的前景。我查阅了很多文献也有此说法,但都未注明出处。我终于查到在中国环境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土壤背景值》1990;330—382发表,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联合国内51家研究机构所开展的研究工作,土壤硒检测结果证明我国确有72%的地区为贫硒地区(土壤硒含量<0.3mg/kg,全国土壤平均硒含量0.2mg/kg)。

硒不是包治百病的药,但硒作为人体内25种蛋白质的组成成分和多种酶的活性中心,如果缺硒,酶就没有活性。如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就会失去抗氧化能力、硫氧还蛋白还原酶就会失去抗癌能力、碘化甲腺原氨酸脱碘酶就会失去参与甲状腺素代谢的能力。硒虽然不能包治百病却与百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中科院院士倪嘉瓒教授在恩施硒博会上说过:“硒不是万能的,但缺硒是万万不能的”。40多年开发硒资源和发展硒产业的实践证明,恩施州硒产业发展机遇大于挑战,韧性必定会战胜困难,人们的健康需求一定会催生恩施硒产业美好的前景。

作者介绍:彭祚全,恩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主任技师。湖北省硒促会第一届副理事长、原恩施市硒办副主任。曾受聘国家富硒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特聘专家、恩施职院客座教授、恩施州科普志愿者专家服务团首批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