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巴马补硒(硒元素与健康)
有谁注意过,身体有时候像个掉链子的“老伙计”,明明不累,却老是乏力;皮肤暗淡无光,头发易掉,指甲还老爱裂;甚至小感冒容易反复纠缠,牙床也说肿就肿。
有人纳闷,是不是上了年纪、休息不好,还是天生气血不足?但这些表象之下,难道隐藏着某种“隐形石子”阻挡着健康路?会不会是身子里缺了什么关键营养,偏偏自己却浑然不觉?
硒:藏在生活里的“保护神”
硒,这名字听着像是稀罕玩意儿,实则早在数千年前的黄土膏腴地带就与咱们结下了千丝万缕的缘。此物虽无香气、无滋味,却如同粮仓里的“守粮官”、门口的“看门狗”,为身体各路大军保驾护航。少了它,不仅免疫军团溃散,就连心脏、肝肾、甲状腺这些“顶梁柱”都左支右绌。
最新《中国微量元素地理分布蓝皮书》把咱国家许多地区列为“低硒带”,东北、华北数省一度出现过“克山病”大流行,危及成千上万人的心脏健康。
科学家历时半个多世纪的探索发现,哪怕在饮食丰富的城市里,因为土壤、饮食结构以及现代烹调习惯等缘故,硒缺乏依然如同隐形的“蚁穴”,随时蚕食健康长城。
真情实意来看信号,莫让小病拖成大事
提到缺硒,许多老百姓只知道和克山病、地方性大骨节病有关,甚至觉得离自己十万八千里。殊不知,“白白胖胖”的表象下,缺硒的信号常在生活最细碎的角落溜达:
一是乏力与免疫力下降。不是累出来的酸软,而是整天无精打采,连晒个太阳都觉得没力气。村口的张大娘,退休后常觉得手脚发软,一感冒就拖个一两个月,口腔溃疡反复。医生查了半天,最后发现竟是体内硒水平低得快见底。
二是皮肤、头发的无声抱怨。南方某农妇,一度为皮肤粗糙、指甲分叉、头发一把把掉头发唉声叹气,试遍了各种偏方都无济于事,补了硒后症状才慢慢消失。其实,欧美一大流行病学调查早有定论:缺硒会导致角蛋白合成障碍,直接让皮肤和头发变得“面黄肌瘦”。
三是心脏、甲状腺等“老毛病屡屡反复”。有的人心慌心悸、甲状腺肿发作,不见断根。1998年黑龙江当地医院的克山病研究组发现,轻型硒缺乏患者,心电图“乱成一锅粥”,但补足硒三个月后,大多数心律失常都能缓解。
四是记忆力下降、情绪波动。澳大利亚一项老年认知功能调查,揭示缺硒会让自由基横行,脑细胞遭受“电焊火花”,记忆箱子漏得比筛子还快。
很多人抱怨中年后注意力总是断线,其实这一小小金属就埋下了地雷。
不同地区,不同故事——硒缺乏的中国样本
全国那么大,硒就像一把掷地有声的“稀罕货”。在广西巴马,有家老人长寿村,几乎家家饮用的地下水都富含天然硒,百岁老人扎堆,调研团队测算出当地人的免疫球蛋白水平连年冠绝全国。
与之相比,东北松嫩平原、陕西关中部分地段,地处“低硒带”,一到换季小儿感冒、成年人心慌的病号就扎堆上门——这不是简单巧合,而是硒与健康的因果报应。
其实,不只是克山病,缺硒还容易让甲状腺出漏,甚至与某些癌症的发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2014年南京医科大学在江苏土壤硒水平普查中发现,土壤镉高硒低的区域,甲状腺结节、乳腺增生发病率比邻近富硒地块高出两成,这一发现让医学届颇为震动。
孕妇、婴幼儿、老年人——三类人群尤需警惕
人群之中,怀孕和哺乳期的妇女,是出了名的“缺硒高危户”。上海交通大学儿童医学研究所的多中心调查曾披露,低硒能引起胎儿甲状腺发育障碍和免疫功能低下,甚至影响智力发育。这是土壤、饮水和食物链的连环账,谁都逃不掉。
婴幼儿更是吃一堑长一智。广西崇左市98个村小儿调查,补充合理硒后,反复感冒、腹泻、贫血的比例降低了一半还多。老年人群也不能掉以轻心,缺乏足够硒元素不单让脑子“吊线车”,心脏也容易“喊渴”,胰腺功能受损的糖尿病病号尤为明显。
天南地北,吃法各异。如何补硒,老中医讲“因地制宜,顺时取材”。三大件关键之举:
一是调整膳食,谷物和坚果堆里寻“真金”。黑龙江、陕西一带常年食杂粮粥、黑芝麻、核桃、南瓜子、玉米面和小麦胚芽,总能补进不少天然硒。
沿海渔家以小海鱼、贝类、虾蟹、紫菜为家常肴,食材本身便含充裕硒。科学家统计,海产品的有机硒利用率接近80%,堪称身体“开仓放粮”的好去处。而云南、贵州山区食用天然菌菇,“蘑菇一口,硒随身走”,结合当地饮食习惯,实打实补进肚里。
二是讲究烹调手段,防硒流失。许多人讲究“炖煮烩”,高温、长时熬煮让大部分矿物元素无处可藏。中国农业大学营养科的专家实验表明,蒸、焯、少油温快炒,不但留住了硒,还锁住了食物的营养,健康喝着走。老家常说“饭菜锅头香,煮法最要强”,说的是个理。
三要跟着身体信号适时体检。乡里乡亲别嫌麻烦,一到年龄,就像存款查流水,定期查查微量元素。孕妇、体弱多病、老年慢病患者,别等病发才急诊室赶趟。适时调整饮食,与医生建立信赖,不走“回头路”。
一点体己话
过日子讲究个“心里有底”。咱身子骨虽不敢说坚如磐石,但只要懂一分科学、信一分身体,走到哪儿都能舒坦自在。愿每个中国家庭不缺硒不缺少,不傻补也不乱补,一路健康,落落大方地活成百岁人生。
食有道,养有序,人的健康才有根基。记住这三件“小学问”,关键时候能救命,帮全家人堵“蚁穴”、铺“健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