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硒有必要吗(补硒的必要性)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硒是一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在机体免疫功能、抗氧化防护、心血管健康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营养学会指出,成年人每日应摄入硒55微克左右,但我国部分地区土壤贫瘠,硒含量严重不足,导致人群普遍存在潜在缺硒的风险。
缺硒不仅会引发免疫力下降、心脏疾病,还可能增加癌症风险。认清缺硒的早期信号,及时补充,对于保障健康意义重大。
第一个信号是免疫力下降。硒是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组成部分,这种酶能有效清除体内自由基。研究表明,缺硒人群中,感冒、感染等疾病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水平。
尤其是频繁出现口腔溃疡、咽喉痛、皮肤感染的情况,很可能与体内硒水平不足有关。免疫系统一旦失去硒的支持,便容易出现防御功能紊乱,抵抗力直线下滑。
第二个信号是容易疲劳、乏力。硒元素参与甲状腺激素代谢,调节机体能量转换过程。缺硒时,甲状腺功能受损,导致新陈代谢减慢,人容易感觉疲劳、精神不集中。
很多患者误以为是普通的劳累,错过了及时干预的最佳时机。
第三个信号是心脏异常。低硒状态下,心肌细胞抗氧化能力减弱,易引发心肌炎、心肌病等问题。科克斯基病就是典型的缺硒性心肌病,我国早年在河南、陕西等地区曾暴发流行。
临床观察发现,缺硒患者经常出现心悸、胸闷、心律不齐等症状,严重者甚至会出现心力衰竭。
第四个信号是甲状腺问题频发。硒是甲状腺组织中含量最高的微量元素之一,担负着合成活性甲状腺激素的重要职责。
一旦缺硒,容易诱发甲状腺炎、甲状腺肿大、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疾病。尤其是女性群体,更应警惕缺硒对甲状腺健康的威胁。
第五个信号是指甲、头发异常。硒元素参与角蛋白的合成,维持头发和指甲的健康。缺硒时,指甲易出现白斑、脆裂,头发则容易干枯、分叉、脱落。
外在的这些小变化,往往是身体内部硒储备不足的报警信号。
第六个信号是记忆力下降。硒通过调节神经递质平衡,参与大脑认知功能的维护。缺硒人群中,出现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等现象的比例明显升高。
长期缺硒,甚至可能增加患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
看到这里,很多人或许心生疑问:缺硒这么可怕,日常生活中该怎么科学补硒呢?这就引出了医生反复提醒的5个关键做法。
第一,要科学调整饮食结构。富含硒的食物有巴西坚果、海产品(如虾、贝类、海鱼)、动物内脏、蛋类、蘑菇、大蒜等。
特别是巴西坚果,每颗含硒量高达95微克,但摄入要适量,避免过量中毒。我国膳食指南建议,日常饮食应多样化搭配,确保充足硒摄入。
第二,要重视膳食补充剂的合理应用。对于严重缺硒或特殊需求人群(如孕妇、老年人、甲状腺患者),在医生指导下适量补充硒制剂是必要的。
临床上常用的硒制剂有硒酵母、亚硒酸钠等,需严格控制剂量,通常每日补充量不超过100微克。
第三,要关注饮水安全。我国部分地区地下水硒含量低,长期饮用此类水源者更易缺硒。提倡饮用优质矿泉水,或使用正规净水设备,减少环境因素对硒摄入的负面影响。
第四,要避免过度压力和不良生活习惯。长期精神压力大会加速体内硒消耗,吸烟饮酒同样会破坏体内硒的平衡。养成良好作息、适度锻炼、心理平衡的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正常硒水平。
第五,要定期进行微量元素检测。特别是高危人群,应每年进行一次血硒水平检测,早发现早干预。缺硒问题一旦确诊,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个性化干预,切忌自行盲目补硒。
值得一提的是,硒的补充也要讲究“适度”,过量同样有害。硒中毒可引起恶心、腹泻、脱发、指甲变形,甚至神经系统损害。
因此,在补硒过程中,必须坚持“缺多少补多少”的原则,切勿贪多求快。
从中医角度来看,硒属于“精微之气”,与脾胃运化、肾精滋养密切相关。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提到:“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合理膳食、多元摄取,正是防治缺硒的根本之道。常见中药材如枸杞、黄精、党参等,富含多种微量元素,适量食用,对补硒亦有一定帮助。
现代研究进一步证实,硒具有抗氧化、抗炎、抗病毒、神经保护等多重生物学效应。
一项发表于《中国微量元素科学杂志》的研究显示,硒能显著提高免疫细胞活性,降低慢性疾病发生率。尤其在肿瘤防控领域,硒的重要性越来越被医学界所重视。
总而言之,缺硒虽隐秘,但危害巨大。一旦发现上述6个信号,应高度重视,及时采取科学措施改善。
日常生活中,合理膳食、适度运动、定期体检,是防治缺硒的三大法宝。对于已经存在健康隐患的人群,建议在专业医生指导下,量身制定补硒方案,切忌盲目跟风。
最后,作为一名临床医生,我想真诚叮嘱每一位读者:健康是最大的财富,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关注微量元素的平衡,关心自己的每一个小变化,就是对自己和家人最好的负责。愿你我都能拥有充足的硒储备,守护好健康的每一天。
参考文献
[1]李艳,张福军,张宏伟,等.中国成人硒营养状况及其与慢性病关系研究[J].中国微量元素科学,2023,30(2):27-33.
[2]吴佳佳,刘文斌,赵丽,等.硒与人体健康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国公共卫生,2022,38(5):651-654.
[3]刘忠孝,王春燕,赵晓丽,等.硒在预防和辅助治疗疾病中的研究进展[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24,28(3):364-368.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