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硒元素的药物(药物补元素硒的作用)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说起癌症,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化疗、靶向药,或者昂贵的进口药物。
但你可能不知道,有一种被称为“微量之王”的元素,早已悄悄写进了抗癌、护心、防老的医学指南中。它既不是灵丹妙药,也不是保健品,而是我们每天都可能忽视的营养元素——硒。
硒是什么?它真的有那么神奇吗?它跟防癌到底有没有关系?一边是“缺硒就容易早衰”的研究警告,一边是“硒补多了还有毒”的现实提醒,这个元素到底该怎么补,怎么吃,才合理?
这个问题,我在门诊里被问了不下几十次了。
硒,人体不能缺少的“防护盾”
硒虽然在人体中的含量极低,但它的地位,绝对不能小看。它参与了25种以上的酶的合成,这些酶对身体的抗氧化、抗炎、免疫调节起着关键作用。
中国营养学会的《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建议,成年人每天摄入60微克左右的硒。而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大部分地区居民的硒摄入量依旧处于偏低水平,尤其是西南和长江中下游一带。
这就像是你天天在打仗,结果弹药不够,武器锈蚀,身体的免疫系统就容易“掉链子”。
抗癌,不是“传说”
这不是吓唬你,硒的抗癌作用,确实有科学依据。
1983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把硒列为“抗癌的重要元素”。而中国的硒研究起步也不晚,早在上世纪70年代,中国科学院就曾在克山病高发区进行过大规模的临床研究,发现补硒后不仅心脏病发病率下降,癌症的发生率也显著减少。
最有代表性的,是“河南襄城县干扰素实验”。研究人员把全县划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服用含硒的抗氧化剂,结果显示,肝癌发病率下降了35.1%,死亡率下降了50.3%。这不是广告,而是真实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
当然,也不能把硒神化。硒不是灵丹妙药,它的抗癌作用,是在维持正常营养状态的基础上,辅助身体提高免疫功能,降低自由基造成的DNA损伤。
心血管病的“守门员”
我门诊上曾接诊过一位五十多岁的男性患者,职业是厨师,每天油盐酱醋、烟火缭绕,三高全中。他来的时候,说自己总是胸闷、手脚发麻。
查了半天,各项指标都不算离谱,但就是心电图有点不对劲。
后来我建议他做了微量元素检测,结果——硒严重缺乏。
补了三个月的富硒酵母,搭配饮食调整,复查后,心电图改善了,整个人精神头也足了。
这不是个例。国内外多项研究也证实,缺硒与心肌损伤、冠心病、心律失常有密切关系。特别是在高血脂人群中,硒的抗氧化作用能保护血管内皮,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可谓是“血管的守护神”。
吃什么最靠谱?这四类食物别错过
说了这么多,那硒到底从哪儿来?补硒,不靠保健品,那靠谁?
第一类是动物内脏。比如猪肝、鸡肝、肾脏,这些食物中的硒含量高,而且生物利用率好,吃了能被身体有效吸收。但要注意,内脏不能天天吃,每周一次差不多,控制胆固醇的摄入也很重要。
第二类是海产品。鱼、虾、贝类,特别是深海鱼类,比如三文鱼、沙丁鱼等,硒的含量尤其高。研究显示,每100克海鱼中含硒可高达40-60微克,几乎能满足一天所需。
第三类是坚果类。你可能听过“巴西坚果是补硒之王”,这话不错,但一定要量控。一个巴西坚果就含有60-90微克硒,每天吃1颗就够了,吃多了反而容易中毒。
第四类是富硒粮食和蔬菜。这类食品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比如富硒大米、富硒大白菜、富硒鸡蛋等,尤其适合老年人和体质虚弱者日常补充。
硒补多了会中毒?确实有这回事
这里要泼一盆冷水:硒是好东西,但不是吃得越多越好。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中明确指出,硒的最高耐受量是每天400微克。超过这个剂量,有可能出现恶心、指甲脱落、神经紊乱等中毒表现。
有一位中年女性患者,听说硒能抗癌,一口气买了好几瓶硒片,每天吃两三片。结果不到两周,开始掉头发、口腔溃疡,查了半天才发现是慢性硒中毒。
所以,医生的建议是,补硒最好“食补为主,药补为辅”,在医生指导下合理补充。
有人说“我不缺硒”,真是这样吗?
你可能会说:“我每天吃肉吃菜,怎么会缺硒?”这其实是个误区。
我国土壤普遍缺硒,尤其是南方一些山区,作物天然含硒量就低。加上现代饮食结构偏精细化,外卖、快餐、加工食品占比高,导致硒的摄入远远不够。
更何况,吸烟、饮酒、慢性病、压力大这些生活方式,都会加速硒的流失。根据2023年《中华预防医学杂志》的一项调研显示,超过70%的受访者体内硒水平低于推荐值。
补硒,什么时候最关键?
有几个时间节点,特别需要注意补硒:
一是青少年发育期。硒参与甲状腺激素代谢,对青少年生长发育非常重要。
二是孕产妇和哺乳期女性。缺硒可能影响胎儿大脑发育、免疫力。
三是中老年人群。这类人群患慢性病风险高,硒可以提升免疫力,保护心血管。
四是癌症治疗期间。放化疗会损害体内抗氧化系统,此时补充硒,可以帮助身体恢复。
不是你吃对了,而是你“吃够了”吗?
有些人说:“我天天吃鸡蛋,怎么还缺硒?”这就像你每天都刷牙,但牙还是坏了,因为你刷得不对,或者刷得不够。
硒不是一种“吃一点就够”的营养素,它需要长期持续摄入,而且要注意烹调方式。比如高温炒菜可能会让硒流失,炖汤、蒸煮保留效果更好。
我经常跟患者说一句话:营养的事,不是今天吃了明天就见效,而是你过去十年怎么吃,决定你未来十年怎么活。
别让“微量元素”变成“大问题”
硒虽微小,却决定着免疫力、肿瘤风险和心血管健康的大方向。它不是神药,也不是保健品的营销噱头,而是身体最基础、最容易被忽视的“微力量”。
如果你已经很久没检查过微量元素,如果你经常疲乏、免疫力差、老是感冒,或者你正在接受慢性病治疗,那就该重视硒了。
补硒,不难,从多吃这四类食物开始,一天一口,慢慢来。别到生病了,才想起“硒”这个熟悉又陌生的字。
参考文献:
[1]王立志,李荣. 硒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J].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23,30(7):509-514.
[2]陈晓红,王志新,张文静. 硒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2,42(10):857-861.
[3]刘艳,张军. 中国部分地区土壤硒含量及其健康意义[J]. 地质与健康,2023,45(3):221-225.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