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株茶恩施硒茶(恩施硒茶简介)

硒宝 04-09 10:08 31次浏览

恩施州茶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农业局 吕宗浩

一、恩施州茶产业现状

1.产业历史与现状

十株茶恩施硒茶(恩施硒茶简介)-硒宝网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简称恩施州)种茶、制茶、饮茶历史悠久,早在唐代茶圣陆羽所撰《茶经》中就有「茶者,南方之佳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的记载,距今应在 1700 年以上。清康熙年间,有一蓝姓茶商在恩施市芭蕉乡黄连溪一带垒灶筑炉,研制绿茶,其产品紧、细、圆、直,色泽翠绿,毫白如玉,曾称「玉绿」。1936 年前后,湖北省民生公司在宣恩县庆阳坝和恩施市五峰山设厂制茶期间,将「玉绿」茶改名为「恩施玉露」。新中国成立后,「恩施玉露」因加工别具匠心,品质独有特色,被评为全国第一批十大名茶。清乾隆年间,宣恩县伍家台生产的茶叶供奉朝廷,得乾隆皇帝亲赐匾额「皇恩宠锡」。另有鹤峰县的「容美贡茶」、「官鼎茶」、巴东县的「真香茗」等一批品牌都诞生于明清时代,国内小有名气。

十株茶恩施硒茶(恩施硒茶简介)-硒宝网

制茶和喝茶已成为恩施州当地土家族、苗族同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形成别具特色的茶文化。进屋一碗茶,是土家人的敬客礼仪。一日三餐,土家人差不多餐餐不离油茶汤。罐儿茶更是土家人的最爱,家里来了客人,熬一罐茶,围着火炉,谈笑人间是非曲折。「六口茶」、「冷水泡茶慢慢浓」、「茶山四季歌」等土家民歌是土、苗同胞自编自唱的作品。

近年来,在恩施州委、州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恩施州茶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2006 年茶叶基地面积达到 50 万亩,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达到 20 亩。茶叶总产量 2.5 万吨,其中名优茶产量 7800 吨,茶叶总产值 5 亿元。

十株茶恩施硒茶(恩施硒茶简介)-硒宝网

在产品结构上,基本形成绿茶、红茶、花茶等多茶类生产的格局,已有 10 多个品牌获得绿色食品认证,8 个基地已获得有机食品认证,7 个厂家获得 QS 认证。目前茶产业已覆盖全州 8 县市 60 多个乡镇,对提高农民收入,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全州农民人均茶叶收入 147.06 元,占人均纯收入的 8%,重点茶区茶叶产值占了农业总产值的 50% 以上,农民现金收入 80% 以上来源于茶叶。

2.产业特点与优势

十株茶恩施硒茶(恩施硒茶简介)-硒宝网

(1)生态环境得天独厚,茶叶自然品质优良。恩施州地处湖北省西南部,气候温和,冬少严寒,夏无酷热,雾多湿重,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在 1118~1900 毫米之间,属亚热带季风型气候,立体气候明显。全州自然生态条件优异,森林覆盖率达 75%,素有「鄂西林海」之称。州内土壤多偏酸性,十分适宜茶树生长,是我国适宜产茶的重点区域之一。加之恩施州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已发现的最大的硒矿床出露地,富硒土壤上生长的茶叶富含硒元素,被列入农业部茶叶优势区域发展规划长江上中游特色绿茶和出口绿茶优势区域。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孕育了恩施茶优异的内在品质,州内所产茶叶内含物质丰富,茶香浓郁,滋味醇爽。

(2)生产基地初具规模,加工体系渐成雏形。2006 年全州茶叶基地面积达到 50 余万亩,采摘茶园面积 40 余万亩,分别占湖北省茶园面积和采摘面积的 22.7% 和 22.2%;茶叶总产量 2.5 万吨,占湖北省茶叶总产量的 25.0%;茶叶总产值 5 亿元,占湖北省茶叶总产值的 26.5%,其中名优茶产值约 3 亿元,占湖北省名优茶总产值的 25.6%。目前,恩施州茶产区覆盖全州 8 个县(市)65 个乡镇,占全州 88 个乡镇的 73%,全州茶叶面积、产量、产值均居全省之首,已名副其实地成了湖北茶叶第一大州。州内一批产茶重点乡镇,如鹤峰走马、恩施芭蕉、利川毛坝等,茶叶种植面积达到 4 万亩以上,年产量达到 5 万担以上,产值超过 5000 万元,茶叶产值占了农业总产值的 50% 以上,农民现金收入 80% 来源于茶叶。全州茶叶加工营销企业 874 家,其中年加工能力在 1 万担以上的厂家 8 家,5000 担以上的厂家 15 家,1000 担以上的厂家 209 家。目前,全州大量农民从事茶叶生产和流通,仅鹤峰县茶农就达 12 万人,占整个农业人口的 55%。茶产业已成为恩施州农业的重要支柱产业,在全州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

十株茶恩施硒茶(恩施硒茶简介)-硒宝网

(3)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产业素质有所增强。① 茶树无性系良种化进程加快。近几年来,全州 8 县市先后建起了茶树无性系良种繁育基地,湖北省第一个省级茶树良种繁育场也在恩施落户建成,全州年繁育无性系良种茶苗的能力达到 1 亿株以上,2006 年全州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达到 20 万亩,占总面积的 40%,占全省无性系良种茶园总面积的 61.1%,高于全省平均 15% 的 45 个百分点,已成为全省无性系良种第一州。② 机制名优技术得到快速推广。2006 年全州名优茶机达到 5000 余台套,机制名优茶产量达到 7500 吨,占名优茶总产量的比例由 2000 年的 81.8%,上升到 2006 年的 95%。由于机制名优茶的生产效率远远高于手工生产效率,从而大大提高了全州名优茶产量。③ 无公害茶生产技术推广应用起步良好。全州现已通过湖北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的有 12 个公司(厂),基地面积 1.26 万公顷;获准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产品 6 个;获有机茶颁证的企业有 7 个。2002 年,经农业部组织专家组检查验收,鹤峰县被农业部授予全国无公害茶生产示范先进县,2004 年,恩施市、宣恩县被列入省无公害茶示范县创建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