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能补硒吗(硒与抗癌护心脏功效)
老王退休后没多久,就开始迷上了养生。他听说“硒是一种神奇的元素,能抗癌、强免疫、还对心脏好”,于是天天泡枸杞水、吃富硒米、买了富硒鸡蛋,还时不时补点硒片。可半年后一次体检,却查出血清硒水平过高,肝功能也开始异常。
医生提醒他:补硒不是越多越好,过量反而有毒。
确实,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缺了不行,多了也麻烦。尤其是中老年人,身体机能逐渐下降,对营养的需求更精细,如何科学补硒,成了一个必须搞清楚的问题。

一、为什么中老年人更需要关注“硒”?
硒(Selenium)虽然只占人体极微小的比例,但在人体健康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是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等多种抗氧化酶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清除自由基、调节免疫、保护细胞的作用。
随着年龄增长,人体的抗氧化能力下降,细胞更容易受到自由基攻击,发生老化、突变甚至癌变。这时候,硒的“抗氧化护盾”作用就显得尤为关键。
国家癌症中心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发癌症病例超过400万,其中大多数集中在中老年人群。而有研究发现,低硒地区的癌症发病率普遍更高,尤其是肝癌、肺癌、胃癌等消化道肿瘤。
不仅如此,硒还是调节心肌功能的重要元素。中老年人常见的心肌病、动脉硬化、高血压等问题,部分都与血硒水平偏低有关。

二、补硒能抗癌、护心脏,是真的吗?
抗癌方面,硒可以通过增强细胞免疫力、促进DNA修复、诱导癌细胞凋亡等机制,抑制肿瘤的发生与发展。一项发表于《中华肿瘤防治杂志》的研究显示,适量补硒可降低30%以上的某些癌症风险,尤其在胃癌、大肠癌中效果显著。
心血管方面,硒能帮助清除血管内的过氧化物,减缓动脉硬化。研究发现,血硒值偏低的人群,罹患冠心病的风险更高。另外,硒还能调节心肌电活动,对防止心律失常也有帮助。
但,别高兴太早。“补硒抗癌”不是“吃硒防百病”。
中国营养学会明确指出:成人每日推荐硒摄入量为60μg,安全上限为400μg。长期摄入超过这个剂量,可能引发硒中毒,表现为脱发、指甲变形、神经系统异常,严重者甚至肝肾损伤。

三、中老年人常见的“补硒误区”,你中招了吗?
误区一:富硒食品越多越好
不少人一听“富硒”就买单,富硒大米、富硒鸡蛋、富硒水轮番上桌。但实际上,食品中的硒含量并非越高越健康。富硒食品并不等于补硒药品,过量摄入也容易超标。
而且,市场上部分所谓“富硒”食品并未严格检测,存在虚标、非法添加的风险。一不小心,不仅没补硒,反而吃进了重金属。

误区二:硒片当保健品吃
一些中老年人习惯性把硒片当作维生素一样每天吃,却忽视了硒的剂量问题。药用硒制剂是针对确诊缺硒人群使用的,正常人长期服用反而会打乱体内平衡。
误区三:以为补硒能“预防所有癌症”
硒确实对特定癌症有一定预防作用,但不是所有癌症都受其影响。补硒只是“降低风险”,不是“防癌灵丹”。
国家卫健委在《营养素补充剂使用指导原则》中明确强调:营养素补充应以“缺什么补什么”为原则,盲目补充无益反而有害。

四、如何判断自己是否缺硒?
普通人很难凭感觉判断是否缺硒,最权威的方式是通过血清硒水平检测。但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通常会考虑以下几类人群为缺硒高风险:
长期生活在低硒地区,如我国的某些西南山区;
饮食结构单一,动物蛋白摄入少;
有胃肠道吸收障碍或慢性疾病患者;
长期抽烟、饮酒,氧化应激水平高;
体检中发现免疫力下降、慢性疲劳或心肌功能异常。
如果你属于上述人群,可在医生指导下评估是否需要补硒。

五、正确补硒,记住这3个关键点
1. 首选天然膳食补硒
日常饮食才是补硒的基础。常见含硒丰富的食物包括:海产品:如海虾、贝类、海带;动物内脏:如猪肝、鸡肝;蛋类、坚果类:如鸡蛋、腰果;谷物类:如小麦胚芽、玉米。
这些食物既能补硒,又含有其他有益营养,比单一补充更安全有效。
2. 不建议自行服用补硒制剂
除非医生明确诊断为缺硒症或特定疾病需补充,普通人不建议长期服用硒片、硒酵母等补充剂。尤其是中老年人,肝肾代谢功能下降,更应避免过量摄入。

3. 补硒要“少量、多次、长期”
硒的生物利用率受多种因素影响,一次性大量摄入作用有限,甚至有害。应当通过日常饮食中“少量多次”的摄入方式,长期维持稳定血硒水平。
最后提醒:补硒虽好,不等于万能
硒不是仙丹,它的作用需要在均衡饮食、良好生活方式的基础上才能发挥。中老年人要想真正“抗癌护心”,还需戒烟限酒、控制血压血糖、适量运动、定期体检。
别再指望一片硒片就包治百病,科学补硒,才是真正的养生智慧。

参考资料: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13版)》
中华医学会,《中国营养素补充剂使用指南》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硒与肿瘤发生关系的研究进展》,2024年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