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硒排毒表现(硒元素权威研究)
在养生观念日益普及的当下,各类宣称具有特殊功效的食品常引发中老年群体关注,退休会计赵阿姨因短视频直播购买富硒大米的经历,正是这一现象的缩影。这一事件不仅反映出大众对养生食材的关注,更凸显出科学认知硒元素功效的重要性,需结合权威研究与专业医生建议,客观厘清硒元素的作用、适用人群及补充方式,避免因不实宣传陷入认知误区。
一、富硒大米引发家庭分歧,背后是养生认知差异
赵阿姨曾是一家国企的会计,退休后的生活并未因工作的停止而变得清闲。多年来养成的严谨习惯让她闲不住,主动承接了一些零散的财务相关工作,既能打发时间,也能为家庭增加些许收入。除了工作,赵阿姨最大的爱好便是关注养生,无论是电视上的养生栏目,还是手机里的养生文章、短视频,她都会认真观看、记录,遇到认为实用的养生方法,还会分享给身边的老姐妹。
这天下午,赵阿姨像往常一样刷着短视频,一个养生类直播吸引了她的注意。直播中,主播拿着一袋富硒大米,语气坚定地介绍着其功效,称这种大米富含硒元素,长期食用能起到防癌抗癌的作用,还能增强体质,特别适合中老年人。听到 “防癌抗癌” 四个字,赵阿姨瞬间来了精神,她深知癌症对健康的威胁,再想到家里的大米所剩不多,便没多想,当即在直播间下单,一次性购买了五袋富硒大米。
几天后,快递员将富硒大米送到了小区楼下。由于大米重量较重,赵阿姨便打电话让女儿帮忙取件。女儿赶到快递点,看到五大袋大米时,脸上满是疑惑。回家的路上,女儿忍不住向赵阿姨吐槽:“妈,您怎么一下子买这么多富硒大米啊?这东西价格比普通大米贵不少,难不成吃了它真能长生不老,还能防癌抗癌?您可别总被网上这些夸大的宣传给骗了!”
女儿的话像一盆冷水,瞬间浇灭了赵阿姨此前的兴奋。她坐在沙发上,手里攥着直播时记下的富硒大米功效笔记,开始反思:主播说的到底是真的吗?硒元素真的有这么神奇的防癌抗癌效果吗?自己是不是真的冲动消费了?一连串的疑问让赵阿姨陷入了纠结,也让她意识到,对于养生食材的选择,不能只听宣传,还需要了解背后的科学依据。
二、权威研究揭秘硒元素功效:既是 “抗癌助手”,也有多重健康作用
随着大众对养生的关注,硒元素作为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在各大商家的宣传中频繁出现,逐渐成为养生圈的 “热门元素”。但硒元素是否真如宣传中那般能防癌抗癌?美国麻省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此前发表在《自然代谢》期刊上的一项研究,为硒元素与癌症的关联提供了科学依据。
研究团队经过长期实验发现,硒元素对癌细胞具有 “毒性” 作用。在实验过程中,研究人员通过抑制癌细胞内的代谢酶 SEPHS2,成功影响了硒半胱氨酸的生物合成过程。而硒半胱氨酸是癌细胞利用硒元素维持自身生长的关键物质,这一过程被扰乱后,癌细胞无法正常利用硒元素,最终出现硒中毒现象,进而死亡。这一发现表明,在特定条件下,硒元素确实能对癌细胞产生抑制作用,为癌症防治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除了直接对癌细胞产生影响,研究人员还发现硒元素在辅助抗癌方面还有两大作用。一方面,硒元素能促进人体内部抑制因子的快速形成,这些抑制因子会作用于肿瘤组织,阻止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而新生血管是肿瘤获取营养的重要通道,通道被切断后,肿瘤因缺乏营养供应,生长速度会明显减缓,甚至停止生长,从而达到辅助抗癌的效果。另一方面,硒元素能增强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它可以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更多抗体,这些抗体能识别并攻击体内的癌细胞,提高身体对抗癌症的能力,进一步辅助抗癌。
江苏省中医院消化肿瘤外科主任姚学权在接受
采访时,除了认可硒元素在抗癌和提升免疫力方面的作用,还结合临床经验,详细介绍了硒元素其他鲜为人知的健康功效。
在抗氧化、延缓衰老方面,姚学权主任解释,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会产生氧化物质,这些物质会对细胞造成氧化损伤,长期积累便会导致人体衰老,还可能引发多种疾病。而硒元素的抗氧化能力极强,它能激活人体抗氧化系统中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等重要物质,这些物质会与体内的氧化物质发生反应,将其分解、清除,从而减少氧化损伤对细胞的破坏,达到预防疾病、延长寿命的效果。
对于提高红细胞携氧能力,姚学权主任表示,红细胞是人体运输氧气的重要载体,其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身体各器官的氧气供应。硒元素能保护红细胞膜的完整性,减少外界因素对红细胞的损伤,同时还能提高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活性,增强其与氧气的结合能力,让红细胞能携带更多氧气输送到身体各个细胞,确保每个细胞都能正常运作,维持身体各项生理功能的稳定。
在参与糖尿病治疗方面,姚学权主任指出,糖尿病患者的胰岛功能往往存在异常,且容易出现氧化应激和非酶糖化反应,这些反应会进一步加重胰岛损伤,引发多种并发症。硒元素能保护胰岛 β 细胞,减少氧化物质对其的破坏,维持胰岛的正常分泌功能。同时,硒元素还能抑制氧化应激和非酶糖化反应的发生,延缓或减轻糖尿病肾病、神经病变、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的发展,为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提供保障。
肝脏作为人体重要的代谢器官,其健康与硒元素也密切相关。姚学权主任提到,人体肝脏中硒元素的浓度明显高于其他组织器官,这是因为硒元素在肝脏代谢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能促进肝脏内有害物质的分解和排出,减轻肝脏的代谢负担,同时还能抑制肝细胞的炎症反应,预防肝炎的发生。此外,硒元素还能调节肝脏内脂肪的代谢,减少脂肪在肝细胞内的堆积,从而预防脂肪肝,保护肝脏健康。
除了上述功效,硒元素还具有解毒防毒、抗污染的作用。姚学权主任解释,硒元素是一种带负电荷的非金属离子,而铅、汞、砷等有害金属离子多带正电荷,两者相遇时会发生化学反应,形成稳定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不会被人体吸收,会随着粪便、尿液等排出体外,从而减少有害金属离子在体内的积累,起到解毒防毒、抗污染的效果,保护身体免受有害物质的侵害。
在保护眼睛方面,姚学权主任强调,眼睛的正常功能离不开硒元素的参与。如果人体长期缺乏硒元素,眼睛视网膜上的感光物质合成会受到影响,导致视力下降。同时,硒元素还能抑制眼睛内自由基的产生,减少自由基对晶状体和视网膜的损伤,从而预防假性近视、视网膜病、白内障、夜盲症等多种眼疾,帮助人们维持良好的视力。
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姚学权主任表示,硒元素也能发挥积极作用。它能降低血液的黏稠度,减少血小板的聚集,防止血栓形成。同时,硒元素还能调节血脂水平,降低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坏胆固醇)的含量,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好胆固醇)的水平,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增强血管弹性,从而减少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梗塞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此外,硒元素还能保护和修复细胞。姚学权主任介绍,在人体细胞质中,硒元素能促进抗氧化物的产生,这些抗氧化物会包裹在细胞膜周围,阻止氧化物对细胞膜结构的破坏。当细胞膜受到轻微损伤时,硒元素还能参与修复过程,帮助细胞膜恢复正常结构和功能,维持细胞的完整性和活性,确保身体各项生理功能的正常运行。
三、我国硒元素缺乏现状:这些人群风险更高,出现症状需警惕
虽然硒元素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但并非所有人都能满足身体对硒元素的需求。《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中明确数据显示,18 岁以上成人每天对硒元素的推荐摄入量为 60 微克,而可耐受的最高剂量为每天 400 微克。这一数据为人们补充硒元素提供了科学依据,既不能摄入不足影响健康,也不能过量导致中毒。
然而,我国硒资源分布存在明显的不均衡性,这直接导致部分人群硒摄入量低于推荐标准。从地域来看,东部地区由于自然环境中硒含量相对较高,居民通过食物摄入的硒元素相对充足;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尤其是一些偏远山区,土壤中硒含量较低,种植出的农作物硒含量也相应偏低,当地居民的硒摄入量自然难以达标。
从人群来看,农村居民、老年人、女性是硒摄入不足的重点人群。农村地区的饮食结构相对单一,新鲜蔬菜水果、海产品等硒含量较高的食物摄入较少,导致硒元素摄入不足。老年人由于消化吸收功能下降,即使摄入了含有硒元素的食物,也难以充分吸收利用。女性在特殊生理时期(如孕期、哺乳期)对硒元素的需求增加,如果未能及时补充,也容易出现硒缺乏的情况。
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农村育龄女性的低硒风险是城市人群的 1.66 倍;中部地区人群的低硒风险是东部人群的 1.67 倍;西部地区人群的低硒风险更是达到了东部人群的 3.86 倍。这一组组数据清晰地反映出我国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在硒元素摄入方面的差距,也为硒元素缺乏的防治工作指明了重点方向。
山西省中医院内分泌科高文莉医生在临床诊疗中发现,硒元素摄入不足或缺乏会给人体健康带来诸多危害,甚至引发多种疾病。其中,克山病和大骨节病是硒缺乏导致的典型疾病,这两种疾病在我国硒缺乏地区曾较为高发,主要影响心脏和骨骼健康,严重时会导致患者丧失劳动能力,甚至危及生命。
除了这两种典型疾病,硒缺乏还会导致身体出现一些明显的外在症状,如脱发、脱甲。患者头发会变得干枯、脆弱,容易脱落,严重时会出现大片脱发的情况;指甲会失去光泽,变得薄脆,出现横纹、凹陷,甚至脱落。这些外在症状虽然不会直接危及生命,但会影响个人形象,也提示身体可能存在硒缺乏的问题。
从长远健康来看,硒缺乏会降低人体的免疫力,使身体更容易受到疾病的侵袭。高文莉医生指出,长期硒摄入不足的人群,患上肝硬化、纤维瘤、高血压、免疫功能障碍、胰腺炎等疾病的风险会明显增加,甚至还会提高癌症的发病几率。这是因为硒元素在维持免疫系统功能、抑制肿瘤生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缺乏后身体的防御机制会受到削弱,疾病便更容易找上门来。因此,当身体出现上述症状时,应及时关注硒元素的摄入情况,必要时咨询医生进行相关检查和补充。
四、科学补硒有方法:三类高硒食物可常吃,避免盲目依赖补剂
既然硒元素对人体健康如此重要,且部分人群存在硒缺乏的情况,那么如何科学补充硒元素就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教授余焕玲在长期的营养研究中发现,通过食物补充硒元素是最安全、有效的方式,日常饮食中适当增加硒含量高的食物摄入,就能满足身体对硒元素的需求。余焕玲教授结合研究数据,推荐了三类富含硒元素的食物。
第一类是菌藻类食物。这类食物不仅口感鲜美,还是硒元素的重要来源。据统计,平均每 100 克牛肝菌中硒元素的含量高达 700 多微克,远远超过了其他许多食物。牛肝菌在烹饪时,无论是煲汤、炒菜还是凉拌,都能较好地保留其营养成分,适量食用便能为身体补充大量硒元素。除了牛肝菌,口蘑的硒含量也较为丰富,平均每 100 克口蘑中含有 70—80 微克硒元素。口蘑味道清淡,适合与多种食材搭配,日常餐桌上经常出现口蘑,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补充硒元素。
第二类是海产品类食物。海参、鱿鱼等海产品不仅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其硒含量也十分可观。数据显示,平均每 100 克海产品中硒元素的含量最高可达 150 微克,也就是说,食用 100 克左右的海产品,就能满足成年人一天对硒元素的推荐摄入量。海参的烹饪方式多样,可煮粥、炖汤、凉拌;鱿鱼则适合爆炒、烤制,无论是哪种做法,都能让人们在享受美味的同时,补充所需的硒元素。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海产品的嘌呤含量相对较高,痛风患者或高尿酸人群在食用时需控制分量,避免诱发不适。
第三类是禽畜动物内脏。鸡肝、猪肝、猪肾等禽畜动物内脏也是硒元素的富集部位,平均每 100 克禽畜动物内脏中含有 156 微克硒元素,硒含量仅次于牛肝菌。动物内脏不仅能补充硒元素,还富含维生素 A、铁等多种营养素,对维持身体正常生理功能有益。但余焕玲教授特别提醒,禽畜动物内脏中的脂肪含量和胆固醇含量较高,过量食用容易导致脂肪堆积,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因此,在食用动物内脏补充硒元素时,一定要控制食用频率和分量,建议每月食用 1—2 次,每次食用量不超过 50 克,同时搭配新鲜蔬菜水果,保证营养均衡。
五、并非人人需补硒:四类特殊人群才需额外补充,避免盲目消费
虽然硒元素重要且部分人群存在缺乏情况,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需要额外补充硒元素。余焕玲教授强调,对于大多数正常人群来说,只要日常饮食不挑食、不偏食,保证食物多样化,维持营养均衡,通过天然食物摄入的硒元素就能满足身体需求,根本无需额外购买富硒食品或硒补充剂。
市面上的富硒食品价格通常比普通食品高出不少,如富硒大米、富硒鸡蛋等。如果身体并不缺乏硒元素,盲目购买这些高价富硒食品,不仅会增加经济负担,还无法获得额外的健康益处,性价比极低。只有当人体确实存在硒元素缺乏的情况时,适当补充富硒食品或硒补充剂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否则便是一种不必要的消费。
武汉市中心医院药剂科主管药师杨科在日常工作中,经常会遇到患者咨询是否需要补充硒元素的问题。结合临床用药经验和患者的身体状况,杨科主管药师明确指出,只有四类特殊人群才需要在医生或药师的指导下额外补充硒元素。
第一类是碘缺乏者。碘元素是维持甲状腺正常功能的重要物质,而硒元素与碘元素在甲状腺代谢过程中存在协同作用。如果人体缺乏硒元素,会影响甲状腺对碘元素的利用,加重碘缺乏的症状,甚至引发甲状腺疾病。因此,碘缺乏者在补充碘元素的同时,适当补充硒元素,能更好地保护甲状腺功能,改善碘缺乏带来的不适。
第二类是严重胃肠道疾病患者。患有慢性胃炎、胃溃疡、肠炎等严重胃肠道疾病的人群,其胃肠道黏膜会受到损伤,消化吸收功能会明显下降。即使日常饮食中摄入了含有硒元素的食物,也难以被胃肠道充分吸收利用,容易出现硒元素缺乏的情况。这类人群需要在治疗胃肠道疾病的同时,额外补充硒元素,以满足身体需求,促进身体恢复。
第三类是使用化疗药物者。化疗是治疗癌症的常用方法,但化疗药物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也会对正常细胞造成损伤,尤其是肾脏细胞和骨髓细胞,容易引发肾功能损伤、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研究发现,适当补充硒元素能减轻化疗药物对肾脏和骨髓的毒性,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帮助患者更好地耐受化疗,提高治疗效果。因此,使用化疗药物的癌症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补充硒元素是十分必要的。
第四类是以全静脉营养为唯一营养来源的人群。这类人群由于无法通过正常饮食获取营养,只能依靠全静脉营养制剂维持生命。而全静脉营养制剂中硒元素的含量有限,如果长期单一依赖这种营养供给方式,容易导致硒元素缺乏,进而出现肌肉痛、关节僵硬、指甲白化等症状。为了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这类人群需要在医护人员的监测下,额外补充硒元素,确保身体各项生理功能的正常运行。
赵阿姨在了解了硒元素的科学功效、我国硒缺乏现状、科学补硒方法以及需额外补硒的特殊人群后,终于解开了之前的疑惑。她意识到自己身体健康,日常饮食也较为均衡,并不属于需要额外补充硒元素的人群,此次购买富硒大米确实有些冲动。之后,赵阿姨将多余的富硒大米送给了一位需要补充硒元素的老朋友,自己则回归到正常的饮食生活,依旧关注养生,但多了一份对科学依据的重视,不再轻易被夸大宣传所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