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子怎样补硒(硒的缺乏影响)
日常生活中,大家对“缺钙”“缺铁”“缺锌”这些词已经耳熟能详,但一说到“缺硒”,很多人就一头雾水了。硒是人体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虽然需求量不大,但作用却一点都不小。
尤其是近年来,研究发现,缺硒带来的健康隐患,可能比缺锌更严重,甚至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全球范围内重点关注的营养问题之一。
硒在身体里像个“清洁工”,专门负责清除自由基,帮我们减轻氧化损伤。特别是对心脏、甲状腺、免疫系统的保护作用,越来越被临床研究所证实。但问题是,缺硒的征兆没有那么明显,不像缺铁容易头晕,缺钙容易抽筋,很多人直到身体出了大问题才发现跟硒有关。
有研究显示,中国很多地区土壤中硒含量偏低,特别是西南、华中一些山区,属于“低硒带”,生活在这些地区的人群更容易出现缺硒的情况。那怎么判断自己缺不缺硒呢?身体其实会发出一些小信号,只是我们平时没太注意。
第一个信号,是免疫力越来越差。总是感冒、伤口久不愈合、肠胃老出问题,这可能不是你抵抗力差,而是身体里硒不够。
硒在免疫系统里扮演着“调度员”的角色,不仅帮助白细胞识别病毒,还参与抗体的生成。美国《营养学杂志》的一项临床研究指出,适量补硒可以显著提高T细胞活性,对抗多种病毒性疾病有帮助。
第二个信号,是指甲莫名其妙地变形或者变脆。健康的指甲应该是光滑、有弹性的。如果你发现自己指甲发白、容易断裂、有竖纹,可能不仅是缺铁,也要考虑是不是缺硒。
因为硒是合成角蛋白的重要元素,这种蛋白质不仅构成指甲,还对头发和皮肤有帮助。
第三个信号,是心脏偶尔“闹脾气”。心悸、乏力、胸口闷,有时查不出具体的心脏病变,但就是感觉不舒服。这类“隐性心脏问题”,在低硒人群中更常见。国内一项涉及2万余人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长期缺硒会增加心肌炎、心肌病的风险,尤其是在50岁以上的人群中表现更明显。
第四个信号,是情绪有点“阴晴不定”。硒与大脑神经递质的合成有关,缺硒的人更容易焦虑、烦躁、甚至轻度抑郁。2023年《临床心理营养》期刊上的一项研究显示,硒摄入量和抑郁评分呈明显负相关,也就是说,硒吃得少,抑郁的风险可能更高。
硒在身体里的工作,像是一位幕后英雄,不张扬,但一旦缺了,毛病就会悄悄找上门来。缺锌可能让人发育慢、免疫差,但缺硒对内脏器官的影响更深远,特别是心脏和肝脏。
硒还和癌症的发生有关。世界卫生组织早就指出,硒水平低的人群,某些癌症的发生率明显升高,像肝癌、前列腺癌、肺癌等,都与长期缺硒有关。
不过也别一听说缺硒,就乱吃补品。补硒这事儿,讲究“适量”两个字。硒虽然重要,但吃多了也会中毒。国家卫健委推荐的成人每日硒摄入量是60微克左右,最多不要超过400微克。所以最靠谱、安全的方式,还是通过食物来补。
那哪些食物含硒比较高呢?其实我们日常餐桌上就有不少。第一种是巴西坚果。这个产自南美的坚果,被称为天然的“硒弹”。一颗巴西坚果的硒含量就能满足一天所需,但注意别多吃,一天1~2颗就够了。
第二种是海产品里的贝类,比如牡蛎、扇贝、蛤蜊,这些海鲜不仅锌高,硒的含量也非常可观,而且比红肉更容易吸收。第三种是动物肝脏,尤其是猪肝、鸡肝,不过吃的时候要注意别太油腻,蒸着吃比炒着吃更健康。
第四种是蛋类,尤其是鸭蛋和鸡蛋黄。这两种蛋类里不仅有硒,还有多种对免疫有帮助的营养素。
第五种是蘑菇类,特别是香菇、金针菇、鸡腿菇,植物类食物中含硒不多,但蘑菇是个例外。研究发现,蘑菇中某些酶类可以帮助硒更好地被吸收和利用,对素食者来说是个不错的选择。
很多人总觉得自己吃得挺健康的,不太可能缺营养。但现代人的饮食越来越精细,快餐、外卖、加工食品吃得多,真正能补到硒的天然食物反而吃得少了。再加上土壤贫硒,连蔬菜水果中的硒含量也在下降。所以说,缺硒这事,不是“别人家的问题”,很可能就发生在我们周围。
如果你已经有了这些信号,那就别忽视了。可以去医院查个血硒水平,或者直接通过饮食调整一下。千万别想着“多吃点保健品就能补回来”,硒这东西,像盐一样,缺了不行,多了也伤身。吃得对,比吃得多更重要。
未来几年的营养科研也越来越关注硒的作用。2024年《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增补中就明确提出,应鼓励多样化饮食结构,特别是增加富硒食物在日常膳食中的占比。很多新型的补硒方式也在研究中,比如富硒水稻、富硒鸡蛋、富硒蘑菇等,都已经在一些地区开始推广。
说到底,身体这个“机器”虽然复杂,但也挺诚实。缺啥不缺啥,它会用自己的方式告诉你。我们要做的,就是学会听懂这些信号,别等到大病来敲门,才后悔没早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