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如何补硒()
今天,你心情低落了吗?这不是一句简单的问候。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报告显示,全球抑郁症患者人数已突破3.8亿,其中我国抑郁症患者人数约9500万。更令人忧心的是,《柳叶刀》数据显示,抑郁症在新冠大流行后发病率上升了惊人的28%,无数职场人、学生、新手妈妈在情绪泥潭中挣扎。
这些并非孤例。越来越多的医学研究将目光聚焦于我们日常饮食中容易被忽视的“小角色”——微量元素硒和镁,它们与大脑健康、情绪稳定的关联正被不断揭示。
硒:大脑情绪的“抗氧化卫士”
硒在人体内的含量虽微乎其微,却在情绪调节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抗氧化核心动力: 硒是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的核心成分。这种酶堪称大脑的“清道夫”,能强力清除导致神经细胞损伤和功能紊乱的有害自由基。当硒缺乏时,大脑更易遭受氧化应激攻击,增加抑郁风险。《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上一项涵盖超2000名成年人的研究发现,血液硒水平最低的人群,其抑郁症状评分显著更高。甲状腺功能守护者: 硒对甲状腺激素的正常代谢不可或缺。甲状腺功能减退常伴随疲劳、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极易与抑郁混淆。充足的硒是维持甲状腺健康、间接稳定情绪的基础。神经保护屏障: 初步研究表明,硒还可能参与保护神经细胞免受某些神经毒素的损伤,支持健康的神经可塑性。
如何补硒?
硒的补充讲究适量。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成年男女每日硒摄入量为60微克。巴西坚果是当之无愧的“硒王”(1-2颗即可满足日需),其他来源包括海鲜(金枪鱼、牡蛎)、动物内脏(适量)、瘦肉、鸡蛋、菌菇和全谷物。
镁:天然的情绪“舒缓剂”
镁被誉为“减压矿物质”,在大脑神经活动中作用广泛:
神经递质调节中枢: 镁是血清素合成与发挥功能的关键辅助因子。血清素被称为“快乐荷尔蒙”,其功能低下是公认的抑郁成因之一。同时,镁能调节GABA(γ-氨基丁酸)受体功能。GABA是主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具有天然的抗焦虑和镇静效果。镁不足时,神经系统易处于过度兴奋状态,加剧焦虑和情绪波动。压力反应的缓冲器: 生理和心理压力都会大量消耗体内的镁。镁通过抑制HPA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过度激活,帮助缓冲压力带来的生理冲击,防止其演变为慢性应激和情绪耗竭。《PLOS ONE》上一项荟萃分析指出,增加镁摄入与降低抑郁风险存在关联,尤其在年轻人群中效果更显著。神经炎症的“降温剂”: 慢性低度神经炎症与抑郁症病理机制相关。镁具有一定的抗炎特性,可能有助于减轻这种有害的炎症状态。
如何补镁?
成年人每日镁推荐摄入量约为330毫克(男)和270毫克(女)。深绿色叶菜(菠菜、羽衣甘蓝)、坚果(杏仁、腰果)、种子(南瓜籽、奇亚籽)、豆类(黑豆、扁豆)、全谷物(糙米、燕麦)以及黑巧克力(可可含量高者)都是优质来源。
科学补“微”,点亮心情
硒和镁虽非万能解药,但确保它们的充足摄入,是构建稳固情绪防线的重要一环:
当全球3.8亿人陷入情绪阴霾,我们手中并非没有工具。每一颗富含硒的坚果,每一盘翠绿的蔬菜,都是对抗抑郁力量的微小但坚实的积累。你今天的餐盘里,是否已为心情预留了这“硒”望和“镁”好的角落?
继续阅读
- 暂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