钾低需要补硒(钾离子缺乏症状)
原创 掌健识 上海市医学会掌健识
做健康的传播者,一路同行,一起成长
钾离子是维持人体正常运作的“生命电流”,尤其对儿童的心脏、肌肉和神经系统至关重要。正常血钾浓度为3.5~5.0mmol/L,低于此值即为低钾血症。
近年来,儿童低钾血症发病率上升,且常与肾脏疾病“隐形联手”,成为威胁孩子健康的“沉默杀手”。
一、低钾血症:儿童健康的“隐形雷区”
症状隐匿,危害巨大
低钾血症早期可能仅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但严重时可引发致命风险:
心脏危机:心律失常、早搏,甚至心脏骤停(案例:沈阳25岁青年因低钾突发抽搐,抢救后确诊)。
肌肉瘫痪:从四肢无力到呼吸肌麻痹,危及生命。
肾脏损伤:长期低钾导致多尿、夜尿增多,可能发展为尿毒症。
儿童高发诱因
饮食失衡:挑食、节食、过量饮用含糖饮料(高糖加速钾流失)。
疾病与药物:呕吐、腹泻、利尿剂滥用、肾毒性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遗传因素:部分肾小管疾病(如Bartter综合征)与基因突变相关。
二、肾脏:低钾血症的“调控枢纽”与“受损靶点”
肾脏是钾代谢的核心器官,90%的钾通过肾脏排泄。当肾脏功能异常时,钾的平衡被打破,引发“低钾-肾损”恶性循环:
1. 肾小管功能障碍:钾的“交通堵塞”
肾小管如同精密的“钾离子收费站”,任一“通道”故障均会导致钾流失:
肾小管酸中毒:肾脏无法排酸保碱,钾随尿液大量流失,伴尿pH>5.5。
Fanconi综合征:近端肾小管广泛损伤,除低钾外,尿液中出现葡萄糖、氨基酸(类似“漏筛”现象)。
遗传性综合征:如Liddle综合征(高血压+低钾)、Gitelman综合征(低钾+低镁),需基因检测确诊。
2. 间质性肾炎与肾衰竭:慢性损伤的“叠加效应”
炎症与感染:链球菌感染、EB病毒等引发肾间质纤维化,钾排泄失控。
慢性肾衰多尿期:肾脏“排水”功能亢进,钾随尿液大量流失。
3. 肾血管与激素失衡:隐形的“推手”
肾动脉狭窄:肾脏缺血激活醛固酮,加速排钾(类似“误触警报”)。
激素紊乱:皮质醇增多症、醛固酮瘤等导致钾排泄增加。
三、科学应对:从识别到干预
第一步:警惕早期信号
行为异常:易怒、注意力不集中(神经肌肉缺钾)。
排尿变化:夜尿≥2次/晚,尿量骤增(警惕肾性失钾)。
第二步:精准诊断
实验室检查:血钾、尿钾、血气分析、肾素-醛固酮水平。
影像学与基因检测:肾脏超声排查结构异常,基因检测筛查遗传性疾病。
第三步:分层治疗
轻度低钾(3.0~3.5mmol/L):口服氯化钾缓释片+高钾饮食(香蕉、菠菜、土豆)。
中重度低钾(
病因治疗:如停用利尿剂、抗感染治疗间质性肾炎、手术纠正肾动脉狭窄。
四、预防:家庭护理的“三驾马车”
1. 饮食管理
每日钾摄入:学龄儿童需≥2000mg(约4根香蕉/300g菠菜)。
避坑指南:慎用低钠盐(含钾高,肾功能异常者慎用)。
2. 疾病监测
慢性病患儿:肾病、糖尿病患儿每3个月检测血钾。
药物管理:使用利尿剂或激素需定期复查电解质。
3. 急救准备
家中备口服补钾溶液(遵医嘱配制,比如新华医院特殊配置的氯化钾口服液、枸橼酸钾口服液)。
若孩子突发肌无力、心悸,立即拨打120并记录症状出现时间。
结语
低钾血症与肾脏健康息息相关,家长需以“防”为先,以“察”为盾。记住:一次普通的乏力可能是肾脏发出的求救信号。让我们用科学知识筑起“防护墙”,守护孩子的心跳与活力!
(图片源于网络)
供稿:上海市医学会儿科专科分会
作者:朱亚菊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审核:王 艺 上海市医学会儿科专科分会主任委员
沈 茜 上海市医学会儿科专科分会委员兼秘书长、肾脏学组组长
上海市医学会儿科专科分会成立于1942年,自1979年恢复以后已历经十二届分会委员会。80多年来,分会不断发展和完善,集中了全市最优秀的儿科专家。委员们在老一辈专家的带领下青蓝相继,知行合一;为促进上海儿科的全面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分会下设14个专业学组,以及区县协作组、青年委员会。自1949年起,分会定期举办学术年会及例会,2004年创办《江浙沪儿科学术会议》、2021年召开《首届长三角儿科学术会议》。随着医学国际化,分会还为广大儿科工作者搭建了《东方儿科大会》这一综合性的国际学术交流平台。此外,分会组织开展众多科普宣教活动,如架起彩虹桥 科普进基层、百姓急救技能大培训、暑假健康大讲堂等。
上海市医学会是有着百年历史的社会团体,以促进医学科技发展、医学知识普及为己任,坚持科普惠民,集中全市优秀医学专家,开展多种形式科普活动,全方位推进医学科普宣传,向人民群众传播正确的医学健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