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富硒蔬菜基地地址(湖北蔬菜基地在哪里)

硒宝 11-14 10:13 28次浏览

湖北省富硒蔬菜基地地址(湖北蔬菜基地在哪里)-硒宝网

湖北省富硒蔬菜基地地址(湖北蔬菜基地在哪里)-硒宝网

调研组组长:卞鹰(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主任)

副组长:唐宇文(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执笔:黄君、彭蔓玲

精细农业是精准进行产业布局,精细确定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优化要素配置,实现产品质量和效益提升的农业发展方式。打造以精细农业为特色的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是我省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我们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提出我省打造十大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的思路以及推动精细农业发展,提升农产品质量效益的四点建议。

一、打造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的现实基础及存在的问题

(一)湖南是全国主要的大宗农产品生产基地,但产品竞争力不强

湖南是全国粮食主产区,洞庭湖平原是全国9大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是主要的生猪输出基地,15个县进入全国生猪养殖百强县,62个县列入国家生猪调出大县;是国家重点打造的双低油菜生产基地。2016年,稻谷、生猪、油菜籽产量分别达到2602.50万吨、5920.9万头、210.57万吨,分别居全国第一、第三、第三位。

但是农产品多而不优、全而不精的问题比较突出。一是优质率不高。2016年高档优质稻不足50%,牛羊肉占猪牛羊肉比重仅6.93%;蔬菜以大宗、低档菜为主;柑橘低品质种植面积达68.3%;茶园60%处于老化期。二是加工程度不高。2016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3800家,销售收入1.35万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值为2.2:1,而河南省和湖北省三项指标分别达到7779家、2.3万亿元、2.7:1和5250家、1.5万亿元、2.5:1。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仅38%,低于40%的全国平均水平。三是品牌竞争力不强。“三品一标”农产品产量占同类产品总量比重仅20%左右;缺乏区域性公共品牌,品牌散而小,稻米品牌、茶油品牌各有100多个,茶叶商标多达150个;品牌影响力不大,2015年全国农产品区域品牌百强仅祁东黄花菜和安化黑茶进入,排名分别为57位、99位。四是对接市场能力不强。一方面,订单生产面积较小,农产品“买难”和“卖难”时有存在。另一方面,出口量小面窄。2016年,农产品出口额13.76亿美元,仅为山东的8.4%、湖北的61.6%、河南的86.2%;出口地区主要是香港,占比41.71%,美国、俄罗斯占比为6.40%、5.53%,其余均在5%以下。

(二)初步形成了区域特色产业格局,但布局有待进一步优化

当前我省已初步形成了以洞庭湖地区、长株潭地区、湘中南地区为主的优质稻米生产基地和良种生猪生产基地,以洞庭湖地区为主的双低油菜生产基地,以洞庭湖、湘中以及湘潭地区为主的优质蔬菜生产基地,以洞庭湖和郴州、张家界地区为主的名特水产基地等区域特色产业格局。

湖北省富硒蔬菜基地地址(湖北蔬菜基地在哪里)-硒宝网

但部分产业布局不优。一是部分与环境承载能力不适应。长株潭地区生猪养殖过多,有4个县进入全省十强;主要重金属污染区水稻种植面积较大。二是部分与资源气候不适应。常德部分丘陵区适合双季稻,但有经营主体为节约劳动力种植再生稻;湘南湘西地区自然资源利用不够,如湘西黄牛、武陵雪羊等特色畜牧业还未形成规模。三是部分产业布局分散。如蔬菜产业,普遍是分散经营、就地供应,蔬菜基地零散分布在城郊。四是部分品种同质化严重。如,水果产业产品相似度高,缺乏特色,导致收益下降,2016年,柑桔收益下降到800元/亩,葡萄收益下降到8000元/亩,利润空间压缩严重。

(三)推行精细化生产,但生产经营方式仍比较粗放

近年来,我省推行规模化经营、机械化作业、精准化生产,取得积极成效。2016年,农产品加工企业达5.6万家,家庭农场1.57万户,农民合作社6.2万个。主要农作物机械化水平达45%,其中,水稻达70.2%、油菜达52.6%。农业标准化基地面积达4200万亩。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率达到90%以上,重大病虫害统防统治率达30%。精细化设备得到推广,如大部分水稻示范基地配备了温湿实时监控系统,部分蔬菜基地配备了产品溯源系统、温控系统、智能喷灌系统。

但是,生产经营管理模式依然较粗放。一是精准化生产程度较低。高投入模式未根本转变,2015年农药使用量12.24万吨,亩均用量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约20%,主要作物氮、磷、钾肥利用率分别只有29.96%、25.91%、36.65%。二是适度规模经营水平不高。截至2015年底,农民合作社入社成员占农户总数仅为18.6%,家庭承包耕地面积占比仅28.9%;同时,水稻种植中存在承包面积过大导致经营粗放的情况。三是精细化管理水平不高。产品质量检测监管乏力,基层监管力量薄弱,可溯源的质量监管体系仅主要覆盖了出口产品;标准体系不健全,一些新兴的农产品(如富硒)质量标准不完善,地方和企业自行制定标准缺乏政策支持;经营管理中重量轻质现象较普遍。四是社会化服务水平较低。公益性服务体系不健全、人员有限,平均一个技术服务人员对口750个农户,服务短缺;盈利性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缓慢,规模小,如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平均仅5.7个工作人员,注重产中服务而产前、产后服务缺失。

(四)配套支撑能力不强

一是人才短缺。技术型农民少,通过认证的新型职业农民3万多人,平均每个农业县仅300多人;畜牧水产、农机等专业技术人员少,占比约为18%、9%;高素质经营管理及涉外农业人才严重短缺。二是公共平台不健全。农村网络建设落后,信息采集分析决策平台、产品溯源平台等精细生产公共平台,以企业自主或合作搭建为主,覆盖面窄。三是金融保险支持欠缺。经营主体由于缺乏抵押物且风险高,贷款难度大;一些特色农产品如蘑菇等蔬菜、虾蟹、特色淡水鱼以及大部分中药材, 由于没有财政补贴资金支持,缺乏对应险种。

二、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布局重点与发展思路

综合考虑产业基础和市场环境,重点打造十大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分别是:优质稻米、良种生猪、健康油料、生态畜禽、绿色蔬菜、优质水果、特色水产、茶叶、中药材、种业基地。

(一)优质稻米生产基地

打造三大板块优质稻米生产基地。洞庭湖平原、湘中丘陵盆地布局双季稻,湘中南除湘中丘陵盆地外的其他地区布局优质一季稻,怀化、湘西、张家界以及常德的石门范围内的海拔400-900米的盆地区域布局优质中稻。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健全“种、收、服”产业链发展平台,提升品质,打造区域公共品牌,重新树立湘米的国内市场地位。

(二)良种生猪供应基地

打造全国最大良种生猪输出基地和亚洲猪肉供应基地。重点布局湘中南地区(衡阳、邵阳、娄底、郴州、永州)和湘西地区(怀化、湘西、张家界以及常德的桃园、石门地区)。加快生猪养殖向山区和丘陵山区转移,推进标准化健康养殖;发展大型现代化养殖、加工、销售物流企业。

(三)健康油料作物生产加工基地

一是重点打造全国最大油茶生产和精深加工基地。建设衡阳、常德、怀化、邵阳油茶千亿产业带,扩大种植规模,推进野生品种改造,壮大加工企业。二是巩固全国主要双低油菜供应基地地位。以洞庭湖为主、衡邵盆地为辅布局,推广优质、高产、易炸荚品种,推进生产全程机械化。

(四)特色生态畜禽供应基地

打造全国重要特色生态畜禽生产和加工基地。一是在湘中、湘西山地、丘陵草原布局特色畜牧业,推进特色牛羊发展。二是在娄底、衡阳、株洲布局陆地禽类,重点发展湘黄鸡、绿壳蛋鸡、乌骨鸡等品种。三是打造常德、怀化、郴州水禽养殖带,重点发展临武鸭、溆浦鹅等品种。

(五)绿色蔬菜基地

打造全国主要蔬菜加工品生产和有机蔬菜供应基地。重点布局洞庭湖、湘中两大主产区。洞庭湖产区(岳阳、常德、益阳、湘潭)主要发展食用菌、湘莲、榨菜等;湘中南产区(衡阳、邵阳、娄底、郴州、永州)重点发展辣椒、黄花菜、香姜、香芋等。规范针对不同市场的产品质量标准,推行订单式生产,完善冷凝运输和加工环节。

(六)优质水果供应基地

打造全国第一柑橘基地、中南主要特色水果基地和全国主要水果罐头饮品生产基地。建设罗霄山脉、南岭山脉、雪峰山脉、武陵山脉优质水果生产带,做大做强岭南山区、雪峰山区、武陵山区柑桔产业带,扩大炎陵黄桃、澧县葡萄、张家界猕猴桃等优质品种规模。注重保鲜和冷链建设,着重引进培育加工企业,促进水果饮品行业发展。

(七)特色水产供应基地

打造全国前二特色淡水水产养殖加工基地。主要布局环洞庭湖地区和张家界、郴州两地。环洞庭湖地区(岳阳、常德、益阳和长沙望城)重点提高鳜鱼、鳙鱼、罗非鱼等优质鱼类比重,引导中华鳖、小龙虾、大闸蟹、鳝鱼等名特优水产养殖;张家界发展大鲵养殖;郴州发展稻花鱼以及鲟鱼、鳟鱼等名特水产生态养殖。推行标准化健康养殖,加强水产精深加工。

(八)茶叶供应基地

打造中部地区最大的优质茶叶供应基地。武陵山脉、罗霄山脉、南岭山脉和长岳山丘区大力发展名优绿茶,雪峰山脉重点发展黑茶,环洞庭湖发展黄茶,湘南发展大叶茶。推进茶园提质改造,推广标准化技术模式,提高有机茶比例,推进品牌整合,每类茶打造一个区域品牌。

(九)中药材供应基地

打造国际国内知名的中药材和中成药生产基地。重点在武陵山、南岭山脉、罗霄山脉发展玉竹、枳壳、栀子、黄精、龙牙百合等特色品种。规范栽培和产地加工技术,加强质量监管,加强本土特色资源保护,加强原产地认证。

(十)良种培育和供应基地

打造全球著名水稻良种供应基地。依托九个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做强做大育种制种基地;以长沙为中心发展水稻种业企业;放大袁隆平效应,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稻种品牌。

三、对策建议

(一)紧扣品种改良、精深加工、品牌建设,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一是推进品种改良。实施畜牧业良种工程,加强对地方特色畜牧品种保护,引进和开发优良品种;建立农产品品改基金,支持茶叶、柑橘等更新品种,推进水果、油料作物品种改良,优质蔬菜引进和改良等。二是加强地方特色产品开发。严格控制产品的品质,突出健康、绿色、风味等特色,严控准入门槛;注重产品与地方文化相融合;加强指导和资金支持,鼓励申报“地理标志产品”等。三是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着力培育和引进一批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提升对农产品加工业的带动能力;重点围绕精深加工、质量安全、新产品开发等开展联合攻关,推广应用现代加工技术,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比例和水平。四是提升品牌竞争力。进行品牌整合,打造稻米、生猪、油料、水产、大宗蔬菜区域公共品牌,每个产业每类产品重点打造一个品牌;依托“地理标志产品”建设特色产业品牌;通过网络和国家主流媒体加强品牌宣传。

(二)紧抓标准化生产、适度规模化经营、精准化技术装备,提高精细化生产经营管理水平

一是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围绕重点发展的十大产业,补充修订完善生产标准、质量标准、技术规范、经营管理规程等,加快构建符合精细化要求的标准体系。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扩大省级标准化生产示范范围,力争所有纳入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的生产大县的规模生产过程实现标准化、规范化。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扩大测土配方施肥范围,大力推进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精准高效施肥、用药。二是推广精细化技术和装备。大力推广农机农艺配套、良种良法集成技术。支持大田种植物联网技术、设施农业技术、生产养殖环境智能监控和喂养技术、畜禽养殖环境和精细喂养技术等开发推广,以及农田信息采集设备、水产和畜牧养殖环境监测设备、变量作业设备、智能农业机械等设备的开发和推广。三是推动适度规模经营和产业集聚发展。开展对精细化生产经营主体的认定和评选,并予以技术、资金等方面支持。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和农业补贴政策,推进耕地等资源向经营层次高、经营水平高、经营效益好的精细农业经营主体集中。通过“种粮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的模式对超大规模的种粮大户、合作社经营模式进行改造。打造精细化农业生产聚集区,采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模式推动周边产业围绕企业集聚发展。四是提升精细化管理和社会化服务水平。完善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采取政府搭建平台、企业有偿使用的方式推进农产品溯源体系建设;建立严格的农产品分级和监管制度,加大资金扶持,推进“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和发展。加速供销社改革步伐,发展全程式社会化服务;采取政府购买、奖励补助等方式,支持农民合作社、企业和社会组织组建以精细生产经营为主要内容的全程服务公司;重点发展市场信息服务、品种选育、精细化设备和技术服务、产品市场推广等服务。

(三)紧贴国内外需求、创新推广模式,提升精准对接市场能力

一是依托一带一路开拓国际市场。把握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开拓俄罗斯蔬菜、茶叶、水果市场,欧盟茶叶、中药材市场,东盟水果、水产品市场,亚太地区稻米、油料、生鲜畜禽市场;稳定港澳地区生鲜蔬菜、畜禽市场和美洲稻米、茶叶市场。二是立足一带一部拓展国内市场。稳步提升稻米、猪肉、蔬菜等大宗产品中优质产品在珠三角地区的市场份额;推进名特优农副产品开拓京津冀、长三角市场。三是创新市场推广模式。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完善农村商贸综合服务体平台建设,扩大站点规模,支持发展社群模式、社交网络模式等“互联网+农业”新模式。加强与国内外大宗农产品销售企业、加工企业、连锁酒店等合作,将我省作为供货基地。着力推行订单农业,重点发展政府职能部门牵线、企业农户直接合作、依托中介流通组织等订单农业模式。

(四)强化人才、资金、平台建设,提高支撑保障能力

一是加强人才引进和培育。将农业人才列入地方人才引进目录,重点引入精细化生产技术和装备研发人才、良种保护和繁育人才、技术服务人才、精深加工经营管理人才、农业贸易人才;健全以集中培训、网络培训、委托院校培训为主要形式的职业农民培训体系;对返乡创业青年农民、现代青年农场主、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在技术指导、配套设施建设方面予以重点支持。二是强化财政金融保险支持。扩大农业产业基金规模,重点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购置精细化生产设备、配套设施改造、品种更新以及特色产业经营主体扩大生产规模等进行贷款担保。增加财政补贴力度,引导保险公司开发社会亟需的特色水果、优质蔬菜、名特水产、中药材等保险品种。探索由财政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共同投入资金组建担保公司,撬动金融资本,解决农业生产“融资难”问题。三是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优先在现代农业示范区搭建气候、土壤监测与分析、产品溯源、技术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逐步推广;完善农业生产指导服务信息平台,加强市场需求、价格变动、市场预判等信息推送。

来源: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对策研究报告》2017年第42期

湖北省富硒蔬菜基地地址(湖北蔬菜基地在哪里)-硒宝网

征稿启事:

“HNDRC_GOV”公众微信号是由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用于发布中心研究成果、分享中心资讯动态、探索中心研究路径的信息互动平台,自2015年7月1日上线以来,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现面向省内外征集稿件。

来稿要求:欢迎关于湖南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及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的研究报告、调研报告及决策咨询建议,关于湖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及各地典型调研、经验推介的优秀报 告(如方便请提供可与文章配套的图片),思想深刻、内容精当的随笔、评论性文章等。篇幅上鼓励短小精悍,几百字到两、三千字均可,视情况可刊登在中心相关的决策咨询刊物上,供省领导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