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铁锅(补铁锅的方法)

硒宝 06-08 10:26 26次浏览

□ 杨吉元

“打铜修锁,补锅补铜壶哦!”每当这悠扬绵长的吆喝声在村头樟树底响起,人们便知道是那位永康补锅匠来了。

补锅匠头戴一顶凉帽,肩挑一副重担,手持一根铜串子。铜串子由数块铜片串连而成,右手一摇,铜片便抖开,发出一阵哗啦啦叮铃铃的脆响,与吆喝声相伴,甚是和谐有味。

打铁分为两种:一种叫“打大铁”,主要锻打农具、刀具等大件铁器,往往有固定场所,一般称为铁匠;另一种叫“打小铁”,主要铸制铜勺、锅铲、铝勺等生活用品和补锅、补碗、修锁、补铜,甚至还有号字、补脸盆、修雨伞等,类型五花八门,流动性较大。

补锅匠行头看似简单,通常为一副简易的担子,其实花头经蛮多。一头为一只箱式小柜,做工颇为考究,用硬木做成,考究点的还用白铜皮包住四角。柜子自上而下大多有三层抽屉,抽屉内用小木板隔成大小不等的几个小格子。抽屉里面摆放着一些工具,诸如铁龙、榔头、锤子、钳子、凿子、锉刀、镊子、剪刀之类,另外随意地散放着一些精细的材料,诸如铜材、焊锡条等,其他还有不少杂七杂八的“家伙”,我大都叫不上名字。

担子的另一头,主要是一只手拉木板风箱。风箱顶上,一边是一个小小的火炉,火炉里放着几块不同尺寸的火烙铁和大小不等的几只坩埚。据说在永康城南有一个村子,叫湖西村,那里产一种泥土,土质洁白细腻,可塑性强,耐高温,火炉和坩埚都用这种泥土做成。另一边是一只木箱子,里面胡乱地摆放白煤、铁钎、铁勺、通风管和铁扁担等。

补锅匠卸下担子,摆好马扎凳(简易小凳,四脚交叉作为支架,上面绷上皮条,呈X型,可折叠)。坐下后,取出小风炉,接上通风管,在脚膝髁处摊块厚厚的布,准备铸锅铲补铁锅了。

那一年,我十多岁吧,家里那把铜锅铲断裂了,母亲甚是着急。这天,刚好来了补锅匠,母亲便拿着破锅铲来到了摊前。补锅匠拿起锅铲随意一看,便报了个价格,并说道:“铜料不够,你家里找点铜条来。”母亲便连忙到家中的抽屉里摸了一阵子,拿来几个铜板。那时家家户户都会有几个铜板,如果家中实在没有铜料,补锅匠那儿其实也有的卖,只是要添点铜钿。

我和母亲站在一边,补锅匠开始动手了。他手持一把铁榔头,噼里啪啦一阵乱打,将破锅铲砸成碎片,然后将碎片和那几个铜板放进一只小小的坩埚中,再用铁钳夹住坩埚,将之置入火炉中,又在上面加些焦炭。一切就绪,一手拉起风箱,一手用钳子拨动炉子里的焦炭,随着风箱“呼哧、呼哧”的抽拉,炉子吐着火舌,炉火越来越大,越来越旺。

不消一会,坩埚、铜水和火焰通红,几近白色,估计碎铜差不多融化成铜水了,补锅匠从身边取来一只土灰色的模具。模具也用永康特有的“湖西泥”制成,分上下两片,可合可分;分开来看,里面便是勺子或锅铲的模型。补锅匠合上模具,使之完全吻合,并用一只脚踩住,然后用铁钳钳住坩埚,将坩埚中的铜水从模具柄有个圆口子处慢慢倒入。事毕,用一个圆锥形的铁塞捅进圆口子,到时塞子取出,那就是锅铲上手柄的孔洞。

过了一会,模具内部铜水差不多冷却了。补锅匠打开模具,一把浅黄色锅铲便呈现在面前。最后,补锅匠用锉刀锉去锅铲边缘锋利的棱角,使之光滑,一把铜锅铲便重铸成功了。

那年头,农村大多数的人家使用的都是铁锅。我们家有两只大铁锅,一只两尺四,用来烧饭做菜;另一只两尺六,主要用来烧猪食、煮粽子、熓猪头等。平时,烧饭做菜都烧茅草麦秸,几天下来,锅底便会结上一层厚厚的锅灰。母亲常常隔一阵子将铁锅撬起,拎到门外,地上垫一把稻草,锅底朝天,倒扣在地上。再拿一把柴刀或旧锅铲在锅底来回地将锅灰慢慢刮掉。

大锅为生铁铸造,性脆、易裂,也许日子用得有些久了,有时不小心会碰出一个小孔。那时,买一只铁锅也要三五块钱,叫人修补,不过几毛。如此一来,这锅子丢掉是不可能的,非补不可了。

补锅匠先将少许废铜或几枚铜钱放在坩埚里,然后放进炉中熔化。预先烧一点草木灰,放在一块旧布鞋底上,炉灰中间留一个小凹槽。待杂铜熔化成铜水后,铁钳钳起坩埚,将它倒在草灰的凹槽里。同时,取一块薄薄的、比锅的破洞略大一些的铜皮,从锅的里面用左手摁住,右手托起放有铜水的布鞋底,自锅的外边往锅的破洞处迅速敷贴上去。只听得“咝啦”一声,铜水渗流到破锅的小孔处,等铜水凝结牢固后松开左右手,把锅的里面磨光即可。有些不放心的户主,这时还会拿来一勺水,试试是否有渗漏。

至于补锅匠修补锁具、铜器,我不曾见到过。这些工艺,对他们来说,都是熟门熟路,小菜一碟罢了。

上世纪80年代以后,铝制品、搪瓷制品和塑料制品普遍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加之劳动力价值不断提升,人们再也不会去修补铁锅。那清脆而悦耳的铜串声已远离我们的耳畔,补锅匠那亲切而熟稔的身影再也其踪难觅……

补铁锅(补铁锅的方法)-硒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