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量元素 铅(铅元素偏高是什么原因)

硒宝 02-29 10:13 27次浏览

目前人体内可检出的元素已达70种以上,它们在体内的共同特点是浓度很低, 这些元素的含量小于人体体重 0.01%。1996年,FAO/IAEA/WHO的专家委员会提出在人体组织中的浓度小于 250μg/g 含量的元素为微量元素。并根据 1973 年以来的研究结果和认识, 提出了人体必需微量元素(essential trace element)的概念:

1) 是人体内的生理活性物质,是有机结构中的必需成分;

2) 这种元素必须通过食物摄入,当从饮食中摄入的量减少到某一低限值时,将导致某一种或某些重要生理功能的损伤。

该专家委员会将以往已确定的“必需微量元素”重新进行分析归类,共分为三类:

第一类为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有碘(I)、锌(Zn)、硒(Se)、铜(Cu)、钼(Mo)、铬(Cr)、钴(Co)、铁( Fe ) 等八种;

第二类为人体可能必需微量元素,有锰(Mn)、硅(Si)、镍(Ni)、硼( B ) 、钒( V ) 等五种;

第三类为具有潜在毒性微量元素,但在低剂量时,对人体可能具有功能的微量元素,包括氟(F)、铅(Pb)、镉(Cd)、汞(Hg)、砷(As)、铝(Al)、锂(Li)和锡(Sn)等八种。

人体必需微量元素在体内的含量极少,甚至仅有痕量,但却有十分重要的生理功能:

1) 构成酶和维生素的组成成分或辅助因子;

2) 构成某些激素或参与激素的作用;

3) 参与基因的调控和核酸代谢;

微量元素 铅(铅元素偏高是什么原因)-硒宝网

4) 其他特殊的生理功能:如铁为血红蛋白的成分,参与氧的运送,锌指蛋白的发现证实了锌的结构功能等。

铜(copper,Cu)是在1878年由Fredrig从章鱼血的蛋白质中分离出,并将这种含铜蛋白质称为铜蓝蛋白。 早在1928年,Hart报道大鼠贫血只有在补铁同时补充铜才能得到纠正,故认为铜是哺乳动物的必需元素。

人体内的铜主要以含铜蛋白的形式存在,大多数属于含铜氧化酶。

吸收

铜主要在十二指肠被吸收,少量由胃和小肠末端吸收。铜吸收率与摄入量成负相关关系,且受饮食中其他因素的影响,在12%~75%范围内波动。每天摄入铜0.4mg时其吸收率为70%;当每天摄入量增加到7.5mg时,吸收率则下降为12%,即吸收量从0.3mg增加到0.9mg。年龄和性别对铜吸收未见明显影响。

铜在体内的平衡部分受吸收的调节,而铜的吸收又受机体对铜的需要所调节。当摄入量增加时体内铜贮存量随之增加,摄入量为7~8mg/d时贮存量约1mg/d。植物性食物中铜的吸收率约为33.8%,而动物性食品中铜吸收率约41.2%。膳食中其他营养素对铜的吸收利用可产生影响。如锌摄入过高可干扰铜的吸收,因为过量的锌可以诱导肠道内金属硫蛋白的合成,继而与铜结合将其隔离在肠细胞中,阻碍铜的吸收。但当锌∶铜比值在15∶1或更低时则影响很小。

生理功能

铜参与铜蛋白和多种酶的构成,在人体内发挥重要生理功能。含铜酶有胺氧化酶、亚铁氧化酶I(铜蓝蛋白)、亚铁氧化酶П、细胞色素C氧化酶、多巴胺β-羟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单酚单氧酶等。

1. 维持正常造血功能

微量元素 铅(铅元素偏高是什么原因)-硒宝网

铜参与铁的代谢和红细胞生成。亚铁氧化酶Ⅰ和Ⅱ可使Fe2+氧化为Fe3+,使铁离子结合到运铁蛋白,对生成运铁蛋白起主要作用,并可将铁从小肠腔和贮存点运送到红细胞生成点,促进血红蛋白的形成。故铜缺乏时红细胞生成障碍,可产生寿命短的异常红细胞,表现为缺铜性贫血。正常骨髓细胞的形成也需要铜。缺铜可引起线粒体中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下降,使Fe3+不能与原卟啉合成血红素,可引起贫血。

2. 促进结缔组织形成

铜可通过赖酰氧化酶促进结缔组织中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的交联,为形成结缔组织所必需。因此,铜在皮肤和骨骼的形成、骨矿化、心脏和血管系统的结缔组织完善中起着重要作用。

3. 维护中枢神经系统的健康

神经髓鞘主要由磷脂形成。磷脂合成依赖于细胞色素氧化酶,故细胞色素氧化酶能促进髓鞘的形成。在脑组织中多巴胺β-羟化酶催化多巴胺转变成神经递质肾上腺素,该酶也与儿茶酚胺的生物合成有关。已报道缺铜可致脑组织萎缩、灰质和白质变性、神经元减少、精

神发育停滞、运动障碍等。

4. 促进正常黑色素形成及维护毛发正常结构

酪氨酸酶能催化酪氨酸羟基化转变为多巴并进而转变为黑色素,为皮肤、毛发和眼睛所必需。先天性缺酪氨酸酶,引起毛发脱色,称为白化病。巯基氧化酶具有维护毛发的正常结构及防止其角化,铜缺乏时毛发角化并出现具有铜丝样头发的卷发症,称为Menke’s病。

5. 保护机体细胞免受超氧阴离子的损伤

有三种以上含铜酶具有抗氧化作用,包括广泛分布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细胞外的铜蓝蛋白和主要在细胞内的铜硫蛋白等。SOD能催化超氧阴离子转变为过氧化物,过氧化物又通过过氧化氢酶或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作用进一步转变为水。铜蓝蛋白是几种自由基的清除剂,并可保护特别容易被羟基氧化和破坏的不饱和脂肪酸,在体液中起抗氧化剂的作用。含铜酶在保护机体免受过氧化损伤作用方面是很重要的。

缺乏

临床上铜缺乏较少见,铜缺乏常常与其他营养素缺乏同时存在,且症状较轻。

过量

铜对于大多数哺乳动物是相对无毒的。由于人体自身调节机制,铜中毒在人体中较为少见。

参考摄入量

成年人

18岁以上人群的 RNI 为 0.8mg/d

婴儿

0~6月 龄婴儿 AI值(适宜摄入量) 为 0.3mg/d

7~12月 龄婴儿以小婴儿 AI值为 0.3mg/d

儿童与青少年

1~3岁 RNI: 0.3mg/d

4~6岁 RNI: 0.4mg/d

7~10岁 RNI: 0.5mg/d

11~13岁 RNI: 0.7mg/d

14~17岁 RNI: 0.8mg/d

孕妇和乳母

孕妇,RNI 为 0.9mg/d

乳母,RNI 为 1.4mg/d

主要食物来源

铜广泛存在于各种食物中,牡蛎、贝类海产品食物以及坚果铜的良好来源。动物的肝、肾,谷类胚芽部分、豆类等次之,植物性食物铜含量受土壤中铜含量及加工方法的影响。奶类和蔬菜含量最低。在普通膳食中,天然食品如谷类、肉类和鱼类等可以提供50%的铜摄入量。通常成年人每天可以从膳食中得到约2.0mg铜,基本上能满足人体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