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高硒产品(中科硒肽固体饮料图片)

硒宝 01-04 10:07 58次浏览

1、富硒茶饮实施方案紫阳是中国第一条茶马古道陕甘青新茶马古道的源头,茶文化已有千年历史。同时,道教文化、民歌文化、富硒文化、民俗文化、汉水文化等融合性强、包容性大、积淀深厚。紫阳民歌是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荣获“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素有“世界硒源富硒茶乡”和“汉江画廊茶歌紫阳”之美誉。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推进产旅融合发展具有良好基础。种业自主创新工程高标准建设良种选育中心。依托蒿坪现有“紫阳种”提纯、复壮及其它种质资源汇集圃,积极争取种业自主创新项目,建设紫阳茶无性系优良单株选育基地。围绕紫阳金钱橘、紫仁核桃、陕南白山羊、多鳞铲颌鱼等地方优良品种,积极开展选育、提纯、复壮,建设选育基地,配

2、套建设种质资源库。扩大优质种苗繁育基地。立足品种选育需求,配套建设优良单株扩繁基地,打造标准化种苗繁育园。按照绿色防控要求,推行有机肥施用、物理措施和生态控制等技术以及高效养殖技术,确保基地及周边生态环境清洁安全。到2025年,优质种苗繁育基地达到1万亩左右,良种扩繁基地达到5个以上。优化布局富硒良种试验基地。在蒿坪、焕古等镇选择相对平整的产业园区5个左右,建设良种试验基地,围绕硒资源吸收转化、产品硒含量稳定性、土壤测土补硒等方面开展试验种(养)殖,为大范围推广奠定基础。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统筹用好科技创新支持政策,依托硒资源开发研究院、硒产业科技孵化服务中心等平台,引进嫁接高校、院所、企业优势技

3、术资源,实施“三创一转化”任务,构建以硒资源开发利用为重点的科创服务体系,形成一批“紫阳技术”。到2025年,建设富硒产业研发平台10个以上。抓好研究课题创新。借助全市富硒产业“国字号”研发平台,持续深化与国际硒研究学会及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安康学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合作,主攻优良品种选育、天然富硒产品标准化生产、富硒生物营养强化产品开发、硒产品营养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硒传输及硒转化规律等领域研究试验,每年申报研究课题2项以上。抓好技术协同创新。主攻标准化生产、绿色生产、“测土补硒”等技术。持续抓好“紫阳县茶园提质增效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以及陕西省科技厅、中国农

4、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等6家单位“六方协议”项目,促进协同创新,开创产学研用新模式。抓好企业科研创新。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专家工作站,引导骨干企业带动中小微企业协同创新。支持企业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到2025年,科技型企业累计达到40家以上。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发挥“紫阳富硒茶产业科技创新联盟”带动作用,吸引国内外硒产业领先科技成果在紫阳转化,新增“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基地”10个以上,建成紫阳县富硒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争创国家级硒产业众创空间(孵化器)。支持创建科技示范村镇,促进科技成果

5、入乡转化。到2025年,新增科技示范村10个以上。研发平台建设工程提升硒产业研究院综合服务能力。深化硒产业研究院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的合作,建设重点实验室、专家工作站、试验基地等,着重开展富硒产业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打造立足紫阳、引领全市、辐射西北、面向全国的富硒产业创新中心。高标准建设硒产业科技孵化服务中心。在现有基础上,提升企业孵化、技能宣传和交流培训等功能,吸纳创业导师、投资基金等资源,针对入孵企业开展“初创孵化加速成长”全过程孵化服务,争创国家级富硒产业众创空间、富硒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基地。支持建设“猪沼茶”等循环试验基地。以焕古镇春堰

6、村“猪沼茶”循环农业园区为试点,率先构建“高硒植物生猪养殖粪污制沼培肥茶园施用”循环模式,开展“硒平衡”试验并逐步推广,力争3-5年内实现焕古镇全域土壤硒平衡和产品硒含量精准稳定控制。优先在蒿坪、焕古、双安等镇建设试验基地,围绕魔芋、中药材、林果等产品,开展“测土补硒+动物转换”试验。创建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创新中心)。着眼富硒保健品、富硒饲料、土壤富硒营养强化剂研发生产,争取科研资金和项目,支持陕西硒谷产业发展公司、紫阳中地大硒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建设技术中心(创新中心)。富硒茶饮巩固提升富硒茶首位产业,持续实施茶产业新“八大创新工程”,加大夏秋茶和白茶、茶饮等开发,构建“绿红白黑调”产品体系。

7、以富硒茶饮品为主线,积极开发茶饮料、茶食品、茶工艺品、茶保健品等新产品,构建富硒茶全产业、全要素链条。发展思路坚定不移走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全面落实“生态立县、产业富民、民生优先”战略,按照“1468”思路,以技术创新、模式创新、机制创新为引领,着力破解“优良品种繁育、硒含量精准控制、延链补链强链、资源价值最大化”四大核心问题,促进硒资源更好地向硒产业转变,推进富硒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以硒兴业”“以硒富民”。聚焦“1”大目标:全国富硒产业发展核心区。坚持“4”化导向:标准化、品牌化、绿色化、智能化。推进“6”大任务: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拓展“硒+X”产业体系,提高加工制

8、造水平,完善产销对接体系,健全质量控制体系,夯实基础支撑体系。实施“8”项工程:种业自主创新工程,研发平台建设工程,基地建管增效工程,产业融合发展工程,工业园区升级工程,骨干企业成长工程,品牌价值提升工程,专业人才培育工程。行业形势市场规模。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发布的2019年全球可持续发展报告显示:2019年全球农产品总体产量为52.62亿吨,消费量为48.3亿吨;富硒农产品产量为384.52万吨(根据全球富硒土地占全球耕地总面积的比例估算),消费量为362.26万吨。我国富硒农产品价格呈现稳中有增趋势,消费需求不断增长,2019富硒农产品发展及展望报告显示,2019年国内富硒农产品需求

9、规模达到49.67亿元。产业分布。我国约有300多家企业生产硒产品,约有21个县生产富硒杂粮与大米,拥有富硒大米品牌25个,富硒果品品牌15个,富硒茶品牌19个,富硒保健品与鸡蛋品牌60多个,富硒蔬菜与深加工产品品牌100多个。申请富硒产品专利300多项,其中15项专利获得国际授权。全国形成湖北恩施“世界硒都”、安康“中国硒谷”、湖南桃源“中国硒乡”、广西贵港“中国硒港”、福建连城“客家硒都”等富硒地域品牌。消费需求。从全球看,富硒农产品消费主要集中在北美、欧洲和东亚等区域,占全球富硒农产品消费量的70%。产销量领先的品类主要有富硒大米、富硒蔬菜、富硒牛奶、富硒啤酒、富硒肉类食品、富硒鸡蛋等粮

10、油产品,产量占全球富硒农产品的64%。从我国看,华东地区是国内富硒农产品消费的重点区域,尤其是江浙地区(曾经出现过缺硒病症,富硒产品需求较大),华北和华南地区次之,以上三个区域占国内富硒农产品消费量的73%。华中、西北和东北地区是国内富硒产品重要产区,但消费量相对较小。市场趋势。富硒食品呈现消费渠道和消费群体多元化、产品多样化趋势。相关研究表明,食补成为我国消费者最喜爱的养生保健方式,占比高达57.8%,为保健品市场开发奠定了基础。随着我国老龄化加剧,保健品刚需强劲。紫阳县富硒食品产业发展应紧盯富硒农产品消费重点区域,以富硒粮食生产为基础,充分利用硒的保健功能,重点开发硒保健品,深入挖掘保健品

11、市场的消费潜力,积极引领大健康产业发展。企业情况。恩施徕福硒业有限公司、恩施德源健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四川巴山雀舌名茶实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年产值已过亿元,但总体而言,我国富硒产品企业以中小型为主,CR10(前十家企业合计占富硒农产品的市场份额)不足20%。2019年国内富硒产品十强企业中,安康企业占比60%,紫阳焕古庄园富硒茶业科技有限公司排名第5。随着富硒产品需求的增长,各地应积极培育发展基础好、带动作用大、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综合判断,全球有42个国家和地区缺硒,我国有72%的地区处于缺硒和低硒状态,华北、东北、西北等地区大中城市都属于缺硒地区。随着我国居民对食品营养需求的日益提高,补硒必然成为未来的健康生活方式,富硒食品特别是天然富硒食品将成为健康补硒之首选。在追求绿色、健康、养生的新时代,富硒农产品、富硒食品、富硒保健品、富硒药品、富硒日化产品以及硒旅硒养等产业发展势不可挡,富硒产业市场前景广阔、潜力巨大。资料参考:紫阳县“十四五”一县一业发展规划(富硒食品产业)